昨日,全省2024年度高质量发展总结暨2025年工作推进会上传来“佳音”,海门获评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优秀县(市、区)。这是海门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以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这是海门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百万人民,大干、快干,苦干、实干,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干”出来的成绩单。
“干”有方向——
把握发展大势,加强前瞻谋划
海门滨江临海紧邻上海,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在这里交汇叠加,海太长江隧道、北沿江高铁等重大交通工程加快推进,让海门发展格局实现了重塑,站上了跨越发展的绝佳风口。
如何抢抓时代机遇,更好担负起南通市委赋予的“在全市高质量发展中当样板做示范”的职责使命?区委、区政府专题研究,把海门放在全市的坐标系中、放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棋局中、放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要求中考量,分析发展优势,坚持问题导向,抓住主要矛盾,梳理短板弱项。主要领导聚焦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乡村振兴、民生改善、作风建设等重点领域,深入一线开展系列调研和多层面座谈。
集思广益后,区委确立“两项工作机制”“十二项专项行动”和“四项重点工作”。逐月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对经济运行、企业上市、建筑业、“两重”“两新”政策争取等进行调度分析,明确领导干部“管业务必须管产业发展、管经济运行、管经营主体培育、管安全生产”;区委常委会每月听取重点产业链和重大产业项目、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都市圈同城化、乡村振兴等“十二项专项行动”开展情况、督查情况汇报,形成“牵头领导抓统筹、人大政协抓督查、区镇部门抓推进”的工作格局,清单化、节点化、责任化推进重点工作落实;把大抓招商、服务企业、跨江向海、防范风险作为“四项重点工作”,贯穿推动海门高质量发展的始终。
“2+12+4”重点任务,事事关乎全区发展大局,目标明确、路径清晰、措施扎实,在全区上下凝聚了思想共识,汇聚起磅礴力量。各区镇、各部门聚焦重点任务,狠抓落实、全力攻坚,在“七虎竞南通、十强逐江海”的竞技场上,比招大引强、比贡献份额、比服务质量、比争先进位。真抓实干、担当作为成为海门最强音。
勤耕耘方有收获,踏实行终有成果。2024年,海门经济运行月度评估持续位居全市前列,工业开票销售突破2000亿元,增长19%;招商引资综合考评位列南通第一,在全市产业项目建设年度考核中勇夺“龙虎杯”;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连续四年夺得全省“第一等次”,获评南通唯一的“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区”和“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
一张张亮点纷呈的成绩单,记载着海门高质量发展的砥砺征程,给非同寻常、殊为不易的2024年留下了里程碑式的注脚,也为海门未来发展坚定了信心、积蓄了动能。
“干”在实处——
持续招大引强,夯实产业底盘
2月28日,南通市数字文化产业专题招商海门专场活动在深圳举行,灵游互娱南通研发中心、蚂蚁看看微短剧摄影基地等11个数字文化产业项目和2个数字文化产业生态项目签约。
3月14日,区委、区政府在上海浦东举行集成电路产业推介会,来自集成电路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及商界大咖集聚于此,共商产业发展大计,探寻合作新机遇。
3月18日,海门召开银发经济发展会议,12个银发经济优质项目签约。
3月19日,2025年海门区合成生物产业推介会在沪举行,4个合成生物项目以及6个产业生态合作伙伴签约,临江新区与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签署产教融合合作协议。
……
在冲刺首季“开门红”的关键时刻,海门项目签约、招商推介等活动呈现出“接二连三”的火热态势,孕育着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
聚力产业项目,推动经济发展。海门坚持大抓招商、猛攻项目,鼓励原有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实施增资扩产,“一业一策”“一链一策”大力招引牵引性、标志性项目,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着力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拓展发展的广度、提升发展的热度、攀登发展的高度,以实干之笔描绘日新月异的发展图景。
按“图”寻商、驻外招商、以商引商的步步深入,带来的是项目建设的风生水起:中远重工二期、振江新能源、南亚新材、德迈药业、合成生物基核心原料及制剂生产基地等先进制造业项目接踵落地,高技术海工船舶等产业建链成群,新一代信息技术、金属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和合成生物等产业加速崛起,让海门制造强区之路越走越坚实、越走越宽广。
洲际花博园、久竞电竞职业俱乐部、上海佩信人力资源等现代服务业项目纷至沓来,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能级、激发了消费潜力,不断满足企业生产、居民生活需求。
罗普特(海洋)人工智能研究院、海门集微产业创新基地、武汉大学(海门)集成电路创新中心等大院大所成功落户,为海门产业发展安上了一台台马力强劲的“发动机”,正成为孕育科创项目的生力军和创新人才的集聚地。
总投资1亿美元的奎斯德光电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1亿美元的芯闻科技项目签约落户,总投资8亿美元的俐马高端纺织项目加快建设……一个个外资项目投下的信任票,彰显海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强磁力”。
川崎食品、常乐A+智能温室等重大农业产业项目主体建成,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乡村全面振兴蓄势赋能。
重大项目建设加速跑的背后,离不开一系列举措保驾护航。牢固树立“服务是最好的招商”“人人都是营商环境”“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家说了算”的意识;实施一个项目一套服务专班机制,节点化调度推进、动态化梯次培育、清单化要素供给;持续深化“一件事”“一站式”改革,对达成合作意向的项目,职能部门提前介入,提前熟化条件,拿地即开工、准入即准营成为常态……
2024年,全区签约并注册重大内外资项目64个,其中超50亿元项目5个,新开工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0个,完成工业投资310亿元,到账外资2.3亿美元。
海门项目招引、建设“热气腾腾”,产业为基、项目为王的主旋律正在这里激发出强大发展脉动。
“干”出幸福——
坚持人民至上,共建美好生活
3月20日11时,悦来镇保民村幸福食堂传出欢声笑语,油焖大虾、土豆鸭肉等美味依次上桌,氤氲热气中,20多位老人说说笑笑,吃起了中午饭。
幸福食堂于去年9月开张,目前已有20多名老人固定订餐。海门不断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去年以来,一批“长者餐厅”“幸福食堂”“爱心食堂”陆续开门迎客,让老人们在家门口就能吃上可口卫生的暖心餐。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一直以来,海门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幸福安康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从细处着手、从小事做起,把该办的事办好,把难办的事办成,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创造更高品质生活,让生活更美好,让百姓更幸福。
幸福“底座”更坚实。统筹推进产业富民、就业富民、创业富民,欣欣向荣的产业森林,让百姓创新有平台、创业有底气、创意有舞台、就业有岗位。去年城镇新增就业9072人,支持自主创业1818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3%。创业就业、成就自我的幸福之花开遍海门大地。
幸福“成色”更鲜亮。把优化公共服务作为最大普惠,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达81.9%。教育资源扩容提质,创成全国首批、苏中苏北唯一的“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人民医院省临床重点专科实现零的突破,新中医院建成启用并获评三级中医医院,入选首批“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区建设单位”。“15分钟生活圈”实现全覆盖,老旧小区新装了电梯,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随处可见,老百姓的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幸福“内涵”更丰富。“海门式幸福”既体现在城市与乡村深度融合,也体现在现代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一体式推进。八大重点片区开发取得新成效,城市景观不断美化、道路更加畅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域打造,5个镇跻身“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空气质量全省领先,沿江景观带全线贯通,长江海门段江豚逐浪生动景象频现。首届海门马拉松、东布洲艺术节等活动点燃了城市激情,彰显了幸福海门的城市活力。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心有所安,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供给托起了海门人稳稳的幸福。
时间无言,实干有声。今年是“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规划的承上启下之年。区委十五届十次全会再次围绕“两项工作机制”“十二项专项行动”“四项重点工作”作出系统部署。保持战略定力,勇于担当作为。海门正以“干字当头”的奋斗姿态、“干出精彩”的目标追求,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