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way必威体育

图片
索引号: 014246482/2022-04462 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农业、畜牧业、渔业    通知
发布机构: 政府办 文号: 海政办发〔2022〕13号
成文日期: 2022-03-09 发布日期: 2022-03-23 有效性: 有效
名称: 区政府办公室betway必威体育印发南通市海门区“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索引号: 014246482/2022-04462
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农业、畜牧业、渔业    通知
发布机构: 政府办
文号: 海政办发〔2022〕13号
成文日期: 2022-03-09
发布日期: 2022-03-09
有效性: 有效
名称: 区政府办公室betway必威体育印发南通市海门区“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区政府办公室betway必威体育印发南通市海门区“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来源:政府办 发布时间:2022-03-23 字体:[ ]

各区镇(街道)政府(管委会、办事处),区各委办局,区各直属单位,各垂直管理部门(单位):

《南通市海门区“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已于2022年2月17日经十八届区政府第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南通市海门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3月9日


(此件公开发布)



南通市海门区“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

(2021-2025)

目录

前 言 

一、规划背景 

(一)区域条件 

1.自然环境条件 

2.社会经济条件 

(二)发展基础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2.乡村一二三产实现融合发展

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

4.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成效显著

5.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

6.农村综合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7.乡村治理经验全国推广

8.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9.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三)面临的机遇挑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重点任务

(一)聚焦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1.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2.提升粮食综合保障能力

3.保障“菜篮子”产品稳定供给

4.推进现代种业发展

5.推进高标准农田规模化建设

6.提升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

7.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8.坚持发展绿色生产方式

9.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0.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能力

(二)推动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基本实现农村现代化

1.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2.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3.构建水韵乡村生态特色

4.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5.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6.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建设行动

7.推进农业农村各项改革

(三)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基本实现农民现代化

1.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3.强化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4.坚持核心价值观引领

5.全面繁荣兴盛乡村文化

6.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四)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1.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2.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3.优化公共就业服务

4.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5.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机制

6.推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

四、重点项目

五、规划实施

1.强化党的领导

2.打造过硬队伍

3.加大政策扶持

4.加强典型示范

5.注重安全生产

6.严格监测考核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海门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的重要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期。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门勇当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排头兵,奋力开拓“强富美高”实践新境界的重要标志。

本规划按照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总要求,根据《南通市海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南通市“十四五”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江苏省“十四五”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等,对海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阶段性谋划,明确发展目标,细化重点任务,部署重大项目,强化政策保障,确保“十四五”期间海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规划基期为2020年,实施期2021-2025年。

本规划是指导全区未来一个时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也是编制区域和部门相关规划的依据。

一、规划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来推进。“十四五”期间,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海门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坚持规划先行,做好系统设计,突出工作重点,完善制度保障,确保各项目标和任务的落实。

(一)区域条件

1.自然环境条件

(1)地理位置

南通市海门区位于北纬31°46'-32°15',东经121°02'-122°11',南倚长江、北揽黄海,东、西分别与启东市、南通市通州区毗邻,距长江入海口70公里,素有“江海门户”之称和“金三角上小浦东”美誉。

(2)气候条件

海门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5.6℃,日照2013.7小时,降雨量1040.4毫米。极端最高气温38.5℃(1995.09.07),极端最低气温-10.8℃(1977.01.31)。全年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有220-230天,最高气温大于等于30℃的天数平均为58天,适应各种动植物的生长。

(3)土地资源

海门区属长江三角洲冲击平原,地势平坦,地表平均海拔 4.96米(以废黄河为基准)。由于成陆时间不同,海门全境地形略有差别,大致分为通东沿海高平地、西部高平地、东部平地、沿江地平地4类。地势呈西北略高,东南偏低,西部最高处海拔5.2米,东部最低处海拔2.5米。

根据2020年海门第三次国土调查统一时点更新数据成果,海门土地总面积为114387.23公顷,其中耕地48339.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42.26%。

海门区土壤属浅色草甸土系列,土地肥沃,土壤质量良好,土层深厚,适宜性广。耕地土壤分为潮土、盐土2个大类,共23个土种,其中,盐土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30%,多为脱盐土;潮土面积约占70%,是我区的主要土壤类型。海门区耕地土壤容重1.31g/cm3,耕层土壤pH值8.04,有机质含量15.78g/kg,有效磷14.39 mg/kg,全氮1.19 g/kg,速效钾106.4mg/kg,耕地质量等级评价为5.19级。

(4)水资源条件

海门境内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全区现拥有水产养殖面积约5.4万亩,其中淡水特种水产品养殖面积占比85%,大小沟河19731条,总长度11797公里。长江是海门引水灌溉的主要水源,黄海咸水是制盐和海水养殖的物质资源。全区拥有长江岸线61.02公里,黄海岸线22.4公里,河网蓄水量在正常水位时,通吕北片2.3米(废黄河),通启西片3.8米,通启中片3.3米(吴淞高程)。

(5)生物资源条件

海门地处北亚热带和温带过渡区,素有“江滨乐土、粮棉故里”美称,自然气候有利于各种动植物生存,全区共有野生植物31科126种,多为草本植物,陆生野生动物有42种,分布于3门73纲,淡水野生鱼有11科20种。近年来,海门的“四色”宝豆(大红袍赤豆、青皮蚕豆、绿皮绿仁大青豆、白扁豆)、“四青”作物(青蚕豆、青花生、青玉米、青毛豆)、“四特”瓜果(海蜜甜瓜、青皮青肉菜瓜、草莓、枇杷)、“四特”蔬菜(香沙芋艿、山药、香芋、洋扁豆)、海门山羊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品种不仅丰富了海门的菜篮子,更成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2. 社会经济条件

(1)社会发展

2020年7月,海门撤市设区。全区下辖1个国家级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海门街道)、三星镇、海门港新区、临江新区、三厂工业园区、常乐镇、正余镇、悦来镇、四甲镇、余东镇、海永镇,是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的故里,是全国著名的科技之乡、教育之乡、纺织之乡、建筑之乡、平安之乡和生态之城,也是江苏长江以北首个全面小康达标市、首个GDP超过千亿元的县级市、全省首批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撤市设区前,位列“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第13位,江苏第7位;撤市设区后,位列“2020中国工业百强区”第24位、江苏第7位。

2020年底,海门总人口98.8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6.75%,农业从业人员数量10.5万人,农业劳动生产率7.5万元/人,农业增加值78.72亿元。

(2)经济总量

2020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42.5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8.7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10.1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63.71亿元。全区一二三产业比重为4.8:49.2:46.0。全年全区人均可支配收入43401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277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8899元。

(二)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海门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betway必威体育加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以兴业富民增收为目标,以加快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为载体,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促改革,海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确定的主要“三农”工作目标圆满完成。

“十三五”期间,海门先后获得“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单位”、“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全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首批‘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国家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县”;“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建设试点市”、“江苏省现代高效农业先进县”、“江苏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实现稳产保供。水稻、小麦面积分别从2.175万亩、6.81万亩增加到9.285万亩、16.365万亩,形成了临江新区、海门港新区等6个优质粮油生产基地;蔬菜西(甜)瓜总产值从19.3亿元提高到22.38亿元;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占比从72.25%提高到83.27 %,全区建成畜禽粪污社会化有偿治理服务组织7家;“蟹池多品种生态高效养殖技术”成果获“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创成南通市级以上示范家庭渔场3家;“先流转后建设、先整治后配套”高标准农田建设做法受到农业农村部和省市领导的肯定,并在全省推广,新建高标准农田27.3万亩,总面积达68.96万亩,占总耕地86.7%;全区农机总动力41.50万千瓦,稻麦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99.5%,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5%,水稻机插率发展至69.78%。秸秆综合利用形成“村组收运、区镇监管、企业利用”的“海门模式”,实现饲料化、肥料化、燃料化、基料化等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20%。

2.乡村一二三产实现融合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区规模农业项目投资超150亿元,基本建成海门街道智谷绿海、海永镇生态园、三厂工业园区星期七3个重点农业园区和金盛羊家乐、天籁村枇杷古园等一批生态主题农庄园区和农业科技园;农产品自营出口额从2500万美元增加到9600万美元,新增保丰食品、中宝食品2个省级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全区建成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1个(临江新区);建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园区)8个,省级休闲农业主题创意农园5个;物联网和农业电子商务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物联网应用向生长环境监测、调控、水肥一体化,畜禽饲喂、疫病防控、捡蛋等多方面发展,建有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点60个,农产品网店发展到205家,电子商务交易额从0.14亿元增加到6.86亿元。

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引导各类创业创新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积极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十三五”期间,全区拥有南通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39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全区新发展新型合作农场65个,经营面积达到2.84万亩;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录入1253家,其中区级以上(含区级)示范家庭农场65家,工商注册在业农民专业合作社562家;成立了江苏中宝特色蔬菜产业化联合体、京海肉鸡养殖产业化联合体等16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表1:海门区“十三五”期间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名录

序号

名称

级别

类别

行业

1

江苏京海肉鸡养殖产业化联合体

省级

生产加工类

畜禽类

2

江苏中宝特色蔬菜产业化联合体

省级

生产加工类

蔬果类

3

海门市旺盛果品产业化联合体

省级

市场类

蔬果类

4

海门市苏洪优质水果产业化联合体

省级

市场类

蔬果类

5

南通市海门区苏中农副产品产业化联合体

省级

市场类

蔬果类

6

海门市兴旺生猪养殖产业化联合体

县级

生产加工类

畜禽类

7

海门市谷丰特色果蔬产业化联合体

县级

生产加工类

蔬果类

8

海门盛和斋特色瓜蔬产业化联合体

县级

生产加工类

蔬果类

9

南通顺星优质蔬菜产业化联合体

县级

生产加工类

蔬果类

10

海门金盛山羊产业化联合体

县级

生产加工类

畜禽类

11

海门市东方雁羊业产业化联合体

县级

生产加工类

畜禽类

12

海门新大肉鸡养殖产业化联合体

县级

市场类

畜禽类

13

南通顺昌豆制品产业化联合体

县级

生产加工类

其他

14

南通强盛优质蔬菜产业化联合体

县级

生产加工类

蔬果类

15

江苏海创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产业化联合体

县级

生产加工类

蔬果类

16

海门市悦来镇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联合体

县级

生产加工类

其他

4.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海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全省领先,2016年成功建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获得农业部授牌。2020年底,全区拥有绿色食品59个、有机食品1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6个,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17个,基地面积达35.91万亩,农业品牌数量在南通领先,注册集体商标1个(海门山羊),培育省级以上农产品品牌6个,其中荣获中国驰名商标1个(海门市旺盛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海门山羊成功申报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成为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表2:海门区“十三五”期间地理标志农产品名录

序号

名称

生产总规模

登记申请人

1

海门山羊

年出栏90万只

海门市畜牧兽医站

2

海门黄鸡

年出栏750万羽

海门市绿源肉鸡专业合作社

3

万年香沙芋艿

800公顷,18000吨/年

海门市蔬菜生产技术指导站

4

海门大红袍赤豆

4130公顷,2700吨/年

海门市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

5

海门大白皮蚕豆

3200公顷,9000吨/年

海门市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

6

海门香芋

367公顷,4404吨/年

海门市蔬菜生产技术指导站

表3:海门区“十三五”期间省级以上农产品品牌名录

序号

单位名称

品牌名称

主要产品

认定年份

1

江苏中宝食品有限公司

中宝

玉米、毛豆等

2020

2

海门市万年镇海果果品专业合作社

裴芋

香沙芋艿

2019

3

海门市悦来镇人民政府

万年香沙芋艿

芋艿

2019

4

海门市东方雁食品有限公司

东方雁

红烧山羊肉

2019

5

海门市山羊产业协会

海门山羊

山羊

2019

6

海门市旺盛农副产品有限公司

旺盛

葡萄

2015

5.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2016年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数为8073户、13529人。“十三五”期间,海门用于结对帮扶的资金达2.5亿元,组织实施了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十大扶贫”行动,形成了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专业扶贫等多元化大扶贫格局。对农村四类重点贫困对象危房进行了全面大排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应改尽改,2016年-2020年危房改造1576户,补助资金达2663.461万元。“十三五”期末,全区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享受扶贫政策)农户数为6342户、10075人,所有低收入人口年人均收入巩固率达100%,64个经济薄弱村全部实现稳定脱贫,无省定贫困村,未出现一例返贫和新致贫现象。脱贫攻坚工作全省领先。

6.农村综合改革取得重大突破。2018年,海门区被列入全国第二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开发了“海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信息化管理系统”,农村“三资”管理“四个一”(一个三资管理平台、一个财务管理制度、一个培训机制、一个审计机制)管理模式全省领先,经验在全国推广。创新实施“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降低土地流转风险,保障农民持续增收。2019年,被列为新一轮省农村改革试验区,继续承担“构建土地流转风险防范机制”改革试验任务。构建了“家庭农场培育发展机制”,引导家庭农场参加综合保险。海门区签下家庭农场综合保险全省第一单。

7.乡村治理经验全国推广。以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为契机,走出了一条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四治融合”为路径,以动能转化为特色的乡村治理之路。形成村建总支(党委)、网格建支部、片区设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建“365党建服务点”、党员联农户的“五位一体”乡村治理架构。创新实施“四民工作法”,畅通民情、代理民事、恳谈民议、帮扶民困。推行“微组织”“微信群”“微服务”“微文化”四种微治形式,村民自治“1234”工作法全国推广。“四民工作法”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2020年10月、12月,分别成功举办全省、全国乡村治理体系试点示范工作会议。乡村治理经验全国推广。

8.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十三五”期间,组织实施了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先行?全域整治”工程、“四大整治提升行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村容村貌得到持续改善。青龙河整治“短板”成为“样板”,省道336沿线环境整治提升取得初步成效。全区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98.3%,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置率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正常运行率达95%,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理率100%。巩固和扩大全国“四好公路”示范县建设成效,形成一批特色道路环线,打造美丽农村样板路,全面推行县、乡、村三级“路长制”,行政村双车道四级路覆盖率100%。2019年度海门作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的地方”被省政府通报表扬,2020年率先通过省级重点整治任务验收销号,并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9.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省定标准合格率达到100%,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省级卫生镇村实现全覆盖。全区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72%、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710元/人?月,被征地农民全部实现“即征即保、刚性进保”。开展镇村公交提质增效建设,实现行政村通达率100%,镇村公交覆盖率100%。推进老旧供水管网更新改造,区域供水入户率达100%。农村地区实现光纤宽带全覆盖。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文化“四送”、文明镇村及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村级以上星级文明户占比达到80%以上,区级以上文明镇占比77.77%、文明村占比74%。

(三)面临的机遇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海门农业农村现代化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必须抢抓机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化解各类风险和挑战。

从机遇看,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及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迫切需要农业转型升级、农村提质赋能;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乡村振兴等多种国家战略在海门叠加;海门区域内农产品品质优良、品牌影响力逐年提升,具有较强的市场认可度和地域独特性;南通新机场建成后为海门打开连接上海、面向世界、联通全球的窗口,北沿江高铁设立海门北站,与南通新机场组团打造“轨道上的机场”,对接上海优势明显,地理位置优越,农业与旅游、文化、体育、康养等深度融合,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海门的乡村发展将会站在更加宽广的平台。

从挑战看,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比较突出。在农业现代化上,农业规模化经营和智能化生产水平不高,品牌和产业链的做大做强还面临不少困难,农业社会化服务不够充分,农业综合竞争力不强;在农村现代化上,村庄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加强,村庄建设缺乏规划和特色,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艰巨,发展村集体经济缺乏后劲,农村发展的各项要素保障和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备;在农民现代化上,移风易俗成效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民自我管理意识需要提升,新型职业农民还不多、幅射带动能力还不强,农民增收利益联接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二、总体要求

坚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准确把握“重中之重”根本要求,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海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走在全省前列。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围绕“奋进赶考路、当好领跑者”要求,紧扣“强富美高”总目标,立足新发展阶段,着眼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统筹发展与安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坚决守牢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底线,大力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力提升农村美丽宜居水平,大力提升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全面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

(二)基本原则

坚持规划引领。树立城乡一体、多规合一理念,遵循乡村发展规律,统筹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人口分布、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约束作用,做好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与各项规划有效衔接。

坚持优先发展。把落实“四个优先”的要求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完善制度设计,细化配套政策,层层落实责任,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坚持农民主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融合创新。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深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联动改革创新,着力破除土地、资本、公共服务等要素制约,加快健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率先开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争创全国、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农业先行区。到2025年,基本形成特色鲜明、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态势;基本形成生态宜居、独具江海风韵的农村新风貌;基本形成文明素养高、职业技能高的现代农民新群体;基本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共同繁荣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表4:海门区“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主要指标

分类

序号

具体指标

单位

2020年基期值

2025年目标值

1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万吨

25.17

25.25

2

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

%

80.9

90

3

畜产量出栏

生猪出栏

万只

21.05

26

羊出栏

41.525

55

4

肉禽出栏

万羽

782.991

790

5

蛋禽存栏

万羽

49.12

51.25

6

水产品产量

万吨

5.6

5.75

7

高标准农田面积

万亩

68.96

“十四五”期间新建、提档升级20万亩。

8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70

73

9

农产品加工值

亿元

87.63

135

10

省级产业化联合体

5

8

11

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

%

80

87

12

培育示范家庭农场率

%

9.5

18

13

培育示范农民合作社率

%

24

30

14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

%

53.89

70

15

财政支农投入数

亿元

12.49

逐年增长

16

林木覆盖率

%

23.31

>23

17

秸秆综合利用率

%

98.20

98.5

18

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的村占比

%

100

100

19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

<20

80

20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

100

100

21

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

%

27

100

22

美丽宜居乡村建成率

%

63.94

100

23

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

%

100

100

24

县级及以上文明村占比

%

74.03

75

25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达标率

%

100

100

26

农村公共体育设施达标率

%

100

100

27

村营收入超百万元村占比

%

60.25

100

28

网格化服务管理水平

%

90.7

95

29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

29.6

26

30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8899

43433

31

城乡居民收入比

——

1.88:1

1.70:1

32

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基本建成率

%

50

100

33

新型合作农场

65

85

34

培训农民

万人次

7

8

35

农村公路路面使用性能指数(PQI)

%

85

86

36

乡村振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配给率

%

5

不少于5

37

电子商务销售额

万元

68600

76000

38

休闲农业游客吸引度

人次/

平方公里

2600

3500

39

南通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个数

示范村8个、先进村7个

示范村20个、先进村50个

三、重点任务

(一)聚焦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1.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按照“集中、集聚、集约”的发展要求,进一步优化现代农业产业布局。稳定发展优质粮油产业、蔬菜园艺产业与现代渔业产业,倡导生态健康规模养殖。高水平推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发展高效品质农业,做强做精优质稻米、特色果蔬、特粮特经(青玉米、青毛豆、青花生、青蚕豆、青豌豆、大红袍赤豆等)、绿叶菜及海门山羊产业。立足“海门山羊”的品种、品质、品牌研究,加快国家海门山羊保种场提档升级,做好海门山羊保种、选育、扩繁、推广,力争打造百亿级规模化、专业化山羊产业,打响海门山羊品牌。发挥海门农科所的技术优势,做强地方种质资源,打造海门西(甜)瓜产业联盟,加大“海蜜”甜瓜的宣传,提高“海蜜”甜瓜市场占有率,扩大“海蜜”品牌影响力,促进海门西(甜)瓜产业成为优势产业。

表5:海门区“十四五”各区镇优质特色产业片区分布表

序号

片区类型

街道名称

1

都市休闲农业

海门街道、三厂工业园区、三星镇、海永镇

2

优质粮食生产

临江新区、悦来镇、余东镇

3

优质果蔬生产

常乐镇、正余镇、四甲镇

4

优质畜禽生产

海门港新区

2.提升粮食综合保障能力。粮食安全实行党政同责。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深入推行粮食稳产提质行动计划,攻关粮食高产增效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加快推进优质稻麦产业发展,促进粮食稳定安全生产。健全粮食安全保障机制,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确保全区粮食种植面积稳中有升。不断完善粮食储备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储备轮换新方式,提升粮食储备规模品种、结构布局的科学性。深化粮食产销合作,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省内外粮食产销对接活动,拓展购销渠道,确保区域粮食市场稳定。推进高标准仓库建设,精准补齐设施短板,完善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建设,切实增强粮食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2025年底,全区粮食生产面积达79.2万亩,其中水稻面积12万亩,粮食总产量达5.05亿斤。

表6:海门区“十四五”期间种植业空间布局分布表

作物名称

2020年底

“十四五”期末预计(2025年)

面积

(万亩)

总产

(万公斤)

面积

(万亩)

总产

(万公斤)

主要分布地点

作物1:玉米

19.785

8866

19.3

8650

海门街道、三星镇、四甲镇、常乐镇、三厂工业园区、临江新区、悦来镇、余东镇、正余镇、海门港新区、海永镇

作物2:油菜

16.62

3763

16

3650

海门街道、三星镇、四甲镇、常乐镇、三厂工业园区、临江新区、悦来镇、余东镇、正余镇、海门港新区、海永镇

作物3:小麦

16.365

5229

16.5

5280

海门街道、三星镇、四甲镇、常乐镇、三厂工业园区、临江新区、悦来镇、余东镇、正余镇、海门港新区、海永镇

作物4:水稻

9.285

5534

12

7200

海门街道、三星镇、四甲镇、常乐镇、三厂工业园区、临江新区、悦来镇、余东镇、正余镇、海门港新区、海永镇

作物5:蚕豌豆

14.955

2163

14.5

2100

海门街道、三星镇、四甲镇、常乐镇、三厂工业园区、临江新区、悦来镇、余东镇、正余镇、海门港新区、海永镇

作物6:大豆

13.935

1798

13.5

1750

海门街道、三星镇、四甲镇、常乐镇、三厂工业园区、临江新区、悦来镇、余东镇、正余镇、海门港新区、海永镇

作物7:蔬菜

51.318

102130.5

52.4

108500

海门街道、正余镇、悦来镇、三星镇、临江新区

作物8:西(甜)瓜

7.082

16136.8

5.6

14000

常乐镇、海门港新区

3.保障“菜篮子”产品稳定供给。加大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构建现代畜禽养殖体系,加强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稳定提升畜产品供应安全保障能力。保护生猪基础产能,建设大型集约化养殖与适度规模经营并举,鼓励大型养殖企业布局全产业链经营,推进畜禽养殖、屠宰标准化示范创建。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稳定蔬菜播种面积,优化蔬菜产业布局,提升蔬菜产业链,依托绿色蔬菜产业评价机制,推动蔬菜精品化、品牌化发展。“十四五”末,全区生猪存栏16万头,出栏26万头;水产品总量稳定在5.75万吨;蔬菜播种面积52.4万亩次,总量不少于108.5万吨,实现产值25亿元左右。

表7:海门区“十四五”期间重要农产品空间布局分布表

重要农产品

名称

2020年底

“十四五”期末预计(2025年)

面积、数量

(万亩、万头)

总产

(万公斤)

面积、数量

(万亩、万头)

总产

(万公斤)

主要分布地点

1.粮食

79.11

25173

79.2

25250

海门街道、三星镇、四甲镇、常乐镇、三厂工业园区、临江新区、悦来镇、余东镇、正余镇、海门港新区、海永镇

2.蔬菜

51.318

102130.5

52.4

108500

海门街道、正余镇、悦来镇、三星镇、临江新区

3.畜禽

生猪

存栏

15.7

——

16

——

海门街道、三星镇、四甲镇、常乐镇、三厂工业园区、临江新区、悦来镇、余东镇、正余镇、海门港新区

出栏

21.05

1659

26

2000

羊出栏

41.52

1038

55

1380

悦来镇、常乐镇、四甲镇、海门港新区

肉鸡出栏

782.991

1566

790

1580

正余镇、临江新区、四甲镇、常乐镇

蛋鸡存栏

30.1

421

31

425

临江新区、悦来镇、海门港新区

肉种鸡

存栏

165

16000万套

170

16500万套

临江新区、海门街道、悦来镇、常乐镇

4.水产品

5.4

5613.3

5.4

5750

海门港新区、正余镇、余东镇、悦来镇、常乐镇、四甲镇、海门街道

4.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围绕地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建设一批区域性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扶持建设一批工厂化育供秧一体化服务中心。加大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与筛选,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新品种试验测试和展示基地,打造区域性新优品种示范推广平台。鼓励优势种子种苗企业打造一批以特色种子种苗为引擎,集成生产全程服务的种业产业园区、种业特色小镇(村),推动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大力推进种子种苗品牌建设,鼓励创建自有品牌和商标,积极打造优良食味水稻、优质弱筋小麦、特色粮经等品牌,争创地理标志产品,提升品牌影响力。开展渔业提质行动,加强海门山羊、京海黄鸡、沙乌头猪等畜禽品种资源的保种场建设,进一步加大海门山羊等地方畜禽良种资源的选育和开发利用力度。

5.推进高标准农田规模化建设。以高水平打造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化整体推进示范区为契机,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核心田块连片化、项目区域规模化、建设内容标准化和建后利用高效化“四化同步”,以规模连片工程、优质精品工程、田美乡村工程、生态优先工程、智慧农业工程为抓手,实现“地平整、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渠通畅”,将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成为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美丽宜耕的规模化良田。“十四五”期间新建和提档升级高标准农田20万亩,高标准农田规模化基本实现全覆盖。

表8:海门区“十四五”期间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分布表

序号

核心地点

建设内容

1

悦来镇

建成连片规模10万亩以上,设施配套齐、生态环境优、综合效益高的粮食生产示范片1个。

2

正余镇、常乐镇、海门街道

建成连片规模5万亩以上,集生态、智能、科研、旅游等于一体的高效特色示范片1个。

3

常乐镇、三厂工业园区、海永镇、三星镇

建成兼具花园、菜园、游园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农田3万亩。

4

常乐镇、悦来镇

建成数字农田1.5万亩。

5

临江新区、余东镇、海门港新区、四甲镇、三厂工业园区

建成500亩以上的现代农业园10个。

6

正余镇、海门街道

建成一二三产融合的示范区2个。

6.提升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实施农业生产“种、养、加”和“机器换人”工程,推广农机化服务新模式,培育区域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提高农业生产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水平。推动畜牧业机械化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基本形成畜牧设施装备和畜牧业均衡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与机械化协调并进、养殖生产关键环节全程机械化和养殖废弃物处理机械化水平共同提升的畜牧业发展新格局。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成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对接省级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实现“产、供、销、管”各环节数据集成化与可视化,加强益农信息社长效运营,推进农业智能化、信息化发展,将本地物联网应用主体成功对接江苏省农业物联网管理平台,合力推动数字农业建设取得新进展。到2025年,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45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90%,其中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定在95%以上,设施农业、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总体达到70%以上;主要畜种养殖、重点生产环节、中等规模以上养殖场(户)基本实现机械化,畜牧业机械化水平总体达到70%以上,其中,生猪、奶牛、蛋鸡、肉鸡规模化养殖机械化率均达到85%以上。

7.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积极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积极培育绿色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推广应用信息化追溯手段,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努力实现主要产地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全程可追溯;强化基层监管能力建设,探索创新监管方式,打造覆盖产地环境、投入品和农产品的智慧监管体系,实行覆盖所有规模生产经营主体的监管对象的信息化、精准化动态监管;推进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全面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十四五”期间,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种植业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87%。

8.坚持发展绿色生产方式。巩固长江禁捕退捕成效,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令,坚决打击非法捕捞等违法行为,恢复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推进产业布局科学化、生产方式清洁化、投入品使用减量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面源污染治理精准化,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推广“1+X”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建立健全秸秆收储利用体系。加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建立病死动物无害化收集体系。加快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治理改造、小散养殖场户畜禽粪便社会化处理体系建设。推进农药零差率配供和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农用农药使用负增长行动。深化测土配方施肥,建立完善主要农作物施肥技术体系。到2025年,较“十三五”末,化肥使用总量削减3%,农用农药施用量减少3%,全区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9.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加工工业化、产品品质化、营销品牌化、园区景区化。引导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深入开展农业龙头企业培育招引工程,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改造升级、做大做强,支持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通过产业链延伸、产业融合发展、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施全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重点发展产业关联性强、技术含量高、区域优势比较明显的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采取田头预冷、冷藏、漂洗、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方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大力发展开放合作农业。实行农业产业集群引资,突出建链、补链、强链,推动一批科技含量足、产业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落户。深入推进农业接轨长三角,推进上海市外农产品主供应基地和直采直供基地建设,加强农产品配送中心、集散中心、直销窗口建设,加强与大型电商平台对接,提升产销衔接层次与水平。推进海门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到2025年,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个,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南通市级以上5家,力争村集体经营规模200亩以上的新型合作农场稳定在85个。

10.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能力。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严防严控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和重大动物疫病,做好防汛抗旱工作。推动沿海渔港公共设施建设,提升渔港渔区安全生产和防灾救灾能力。加强农业农村气象灾害防范,完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优化农业气象综合观测布局,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体系,培育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提高农业保险覆盖面,建立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阶段相适应、与农业生产有风险保障需求相契合的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加强区镇村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做好对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安全隐患等重大事件的风险评估和检测预警。

(二)推动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基本实现农村现代化

1.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优化镇村发展布局,着力破解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空间制约瓶颈。坚持试点先行,推动片区开发建设,统筹中心镇区发展、被撤并乡镇集镇区改造和农村新型社区打造,鼓励各区镇(街道)挖掘占补平衡、增减挂钩潜力,加快推进整镇、整村土地“双整治”,推动零散资源向建设区域集中。开展“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示范村、先进村先行先试,根据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城郊融合类、搬迁撤并类等不同类型的村庄,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考虑乡村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生活居住、农业空间等功能布局、资源潜力和要素保障,充分彰显产业融合、文化底蕴、江海田园风光等特色。到2022年,规划保留村庄的“多规合一”实用性规划编制全面完成,农村建房管理更加稳定有序,体制机制更加成熟完善。到2025年,农村闲置宅基地和住房有效盘活利用,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减少1%以上,形成各具特色、协同互补、错位发展、相辅相成的新格局。

2.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打造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塑造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建设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文明乡村,展现“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百姓富、班子强、民风好”的海门特色田园乡村现实模样,让农村成为人们精神向往的家园。“十四五”期间,计划建设培育30个特色田园乡村,2021年率先建成5个特色田园乡村。同时,推进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建设,在长江边1000米内建设核心区百亩以上的沿江美丽田园风光带,建设诗意田园乡村带农田景观。

3.构建水韵乡村生态特色。深入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加快水利改革,推动“生态水利”及“智慧水利”的建设,完善“河长制”、“湖长制”及“长江大保护”在海门区的运行机制,突出系统治理,着力实施疏浚活水、畅通引排、岸坡整治、生态修复、长效管护等措施,加快乡村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丰富江海平原水文化,打造乡村水韵特色,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生态。全面推动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全覆盖,动态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加快打造一批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景观河道。“十四五”期间,完善农村河道轮浚制度,农村河道长效管护到位率达到98%以上,农业灌溉用水保证率达到95%。

4.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拓展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农村垃圾治理提升、农村水环境改善提升、城乡道路改善及沿线环境整治提升、被撤并镇区环境面貌改善提升、农村宅基地和住房管理提升、乡村风貌和村庄品质提升,着力提高农村人居环境管护水平。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营造全民参与氛围,深入开展以“四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持续规范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管理,推动农村保洁市场化运行。推动户厕由室外向室内转变,由厕所向卫生间转变,逐步提升粪污接管处理率和资源化利用率,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2025年,全区完成农村户厕改造68128户,其中新建改造户厕46360户、整改达标户厕21768户。全区农村除无人户和其它特殊情况外,全面消除旱厕、全面建成无害化卫生户厕。推进“三棚”和破旧建筑整治,加强农村“三线”治理与管护,加快推进农村“四园”建设,进一步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建设生态美、环境美、人文美、管护水平高(“三美一高”)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5.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治理体制,建立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发展的“1+4+1”乡村治理体系。广泛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开展乡风评议,发挥道德教化作用,增强农村群众自治能力。因地制宜完善村规民约,推行村规民约积分制,持续改善村民精神风貌,促进村风文明转变,推进乡村治理和谐有序。加强法治乡村和平安乡村建设,持续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培育一批以村干部、人民调解员为重点的“法治带头人”,推动“法律明白人”覆盖所有基层治理网络。深化应用“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纵深推进农村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6.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建设行动。坚持规划引领,优化镇村空间布局,强化典型引路,紧密结合沿江沿海风光带建设和张謇历史人文记忆轴打造,按照“一轴三沿”(张謇历史人文记忆轴,沿江、沿海、三德线沿路)的乡村振兴示范布局,突出营造张謇文化人文景观和江海特色田园风光,坚持分层推进、分类施策,“抓两头、带中间”,滚动培育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着力推进一般村提升,完善薄弱村帮扶。通过示范建设,以点带面,连线成片。到2025年底,全区分别建成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不少于20个、50个。

7.推进农业农村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着力构建农业农村发展新机制。到2022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健全,农村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基本建立,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三块地”改革,贯彻落实新《土地承包法》和《土地管理法》,稳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加强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应用,建设全区农村土地流转数据库,完善土地流转市场准入机制,健全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制度。完善农民建房工作机制,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有偿退出机制,稳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工作,实现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两个市场“同地、同权、同价”交易,保障农民权益的同时,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

(2)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探索集体资产的可持续增长。深入探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等权能,不断增加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全面推进并完成“政经分离”改革,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加快农村各类资源资产权属认定,探索土地、生态等农村核心资源资产化、资本化。

(3)深化农村金融制度改革。优化信贷结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资金,金融部门要优化调整信贷结构,增加对农业、农村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比例,满足农业经营主体季节性资金需求。创新金融政策。农民缺乏有效抵押资产,继续深化农村“两权”抵押改革。加快金融政策创新,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信任机制,解决贷款难的问题。整合资源支持信贷担保,撬动银行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革金融服务。大力推进涉农金融服务改革,解决资金和风险等农业生产中的“痛点”。创新探索涉“银行+保险”“财政+银行+保险”两种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保证保险贷款运作模式,保险公司以借款人投保的保单为借款人提供增信支持,降低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获得低成本惠农金融服务的门槛,支持建立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制度,财政给予适当奖补。

(4)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开启综合改革新篇章。完善“三会”制度建设,规范理事会、监事会工作机制和管理机制;推进基层社提质扩面,着力资产改造,提高资产运营水平;引导基层社开展生产、供销、信用等多方面的合作,拓展经营服务领域、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做好“供销合作社+”,打造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格局。围绕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培育专业化服务企业和合作社,提供精准化服务;搭建农产品流通平台,建设公益性农贸市场、果蔬种植示范基地、冷链物流项目;加强产销对接,积极组织参加展销活动,推广海门特色农产品。

(三)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基本实现农民现代化

1.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对农村低保对象和特困供养人员,给予基本生活救助和相应的医疗、住房、教育、就业等专项社会救助。对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根据实际需要给予相应的专项社会救助或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必要的救助措施。梳理完善帮扶政策体系,将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形成的政策、制度和工作体系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移植到乡村振兴中,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五大振兴”。深化“镇村结对”、干部挂钩等帮扶机制,拓宽和完善专项帮扶、行业帮扶、社会帮扶“三位一体”大帮扶格局,形成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合力。

2.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大力培育现代职业农民。培育扶持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以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为契机,全面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带动小农户发展现代种养,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订单农业、功能农业,实现与小农户种养的有效衔接。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序发展新型乡村旅游休闲产品。支持返乡下乡人员、“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创办特色种养、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农商直供、中央厨房等新业态。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少于2000人,到2025年底,全区掌握各类种养技术的持证农民比例(高素质农民培育程度)达到70%以上,小农户农民培训占比达到85%以上。

3. 强化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实行自主培养和人才引进相结合,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干部到农村一线锻炼的培养机制,推动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着力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造就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加强与科研院校对接,开展农村紧缺人才定向委培。引导和鼓励包括退役军人在内的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就业,投身乡村振兴。“十四五”期间,建成能吸引人才、科技领先、引领农民致富的科技示范推广平台1个,新增自主知识产权品种3个以上,新增入选海门区级及以上人才培养工程10人以上,培育海门区级以上(含)乡土人才10人以上,引进农业类名校专业人才30人,新增中高级农技(经)人员50人,专业技术人员在岗率85%以上。

4. 坚持核心价值观引领。发扬优良传统,继续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总目标和主旋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全面部署城乡公益广告提档升级,统筹协调各类主题公益广告的征集设计、制作发布工作。在各镇、村因地制宜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墙、公益小品和景观绿雕等有形的宣传载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场景,使之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教育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基本内容宣传教育、实践养成更加具象化、有形化、生活化、大众化,并日益成为农村群众的共同价值追求、普通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群众知晓率不低于90%。采用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理论学习和政策宣传,增进农民群众对新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全面提升农民思想政治素质。

5.全面繁荣兴盛乡村文化。按照“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提升群众文明素养、增强村民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和谐农村生态文化新体系。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开展理论宣讲、惠民服务、科学普及、文体教育、卫生健康等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发挥各村级实践站现有“互助朋友圈”功能,常态化提供邻里相教、共商、和睦、同乐、互助五大服务项目,解决实际问题。编制农村特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政策。在保护古镇、古建筑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存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传统农耕文化、江海文化、人居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镇培育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村镇。利用一切文化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知识宣传,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引导农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常态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地方民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办好农民丰收节等节庆活动。每两年评选一批区级文明村,力争2025年区级及以上文明村数量达到村居总数的75%,争取betway必威体育的村入选南通市文明村、省级文明村。

6.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通过提升农民素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鼓励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引导农民在文化、旅游、生态等乡村特色产业领域创业,不断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形成农民增收新格局。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等权能,维护集体经济组织及成员权益。以高素质农民培育为抓手,因村制宜,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现代规模特色农业。完善发展物业经济、产业经济、理财经济、合作经济、招商经济和服务经济等多种经营方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通过农村电商、直播带货、“交邮合作”、“海采商超”、中央厨房等配送模式,实现产业基地与消费市场的供需对接。大力开展特色田园乡村、美丽田园乡村创建,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民宿休闲、非遗体验等新兴产业,不断扩大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到2025年底,力争实现村营收入200万元全覆盖。

(四)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1.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通过乡村教育振兴计划、集团化办学和智慧教育示范校联盟等方式,增强优质教育资源区域辐射力。发挥“教育管理集团”领衔作用,提升城乡教育发展优质度和均衡度,坚持以“特色文化”改变办学质态,创建南通市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与省课程基地,努力以“课堂革命”改变生存状态,使教学底线要求落地生根,实现学生生存状态的改变。立足“补短板强弱项”,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积极筹措资金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全力以赴”化解师资配备不均难题,“想方设法”补齐乡村教师发展短板,着力解决外来务工子女就学问题,不断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促进乡村教育“融合均衡”。推行适度规模和标准班额办学,义务教育标准班额比例达100%。

2.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以开展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试点为契机,统筹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治理“六个一体化”,完成新一轮村庄规划,关注撤并乡镇功能提升。加大农村路桥、水利、电力、网络、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畅通“四好农村路”内外循环,“路长制”实现全覆盖。结合镇村布局规划,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向规划发展村庄延伸。推进“农村公路+产业”融合发展,改善城乡客运出行品质,提升农村物流服务水平。加快农村供水管网更新改造、环状管网建设、水源地达标建设、供水监测监管能力提升,构建从源头到龙头的城乡供水保障工程体系,提升农村供水水质、水量、供水保证率和供水集约化水平。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抓好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维护,提高设施正常运行率。提档升级农村生活垃圾区域性中转站,提升垃圾压缩转运和机械化保洁能力。加强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管理,对行政村健身广场提档升级。加快建设数字经济基础设施体系,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提升产业链综合竞争力。重点加快5G新基建和“双千兆”宽带网络建设,新建5G基站1200个,辖区5G覆盖率90%以上。到2025年,形成具有海门特色的城乡一体化管护体制机制,权责明确、主体多元、保障有力的长效管理机制基本健全并管护到位。

3.优化公共就业服务。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规范化管理,通过开展分级分类教育培训和作风建设,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水平。推进“互联网+”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在线招聘和现场招聘联动开展,推动就业服务向移动端、自助端等延伸,实现就业创业管理和服务全程信息化。在全区就失业登记管理业务统一经办的基础上,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动态跟踪服务信息系统,重点推动全区就业资金类业务的并轨工作,实现就业数据实时监测、动态更新,就业服务互联互通、同步共享,就业资金全面实名、全程监管,经办操作无缝对接、安全可靠。

4.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基层卫生人才“强基工程”,落实全科医生“超岗位聘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加大乡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加快推进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紧密型区域医共体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效能;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城乡联防联控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深化城乡“15分钟健康服务圈”建设,建立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医养结合,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整合,建立多元化医养结合机制,构建新型医养结合服务体系。积极构建“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医疗技术、医院管理等能力。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逐步提高财政经费的保障比例,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升级工程,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5.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机制。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加快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管理体制,确保农村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9%以上。因地制宜建立并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机制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建成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广大农村老年人尤其是经济困难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制度、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按照“统一制度、整体推进、强化保障、提升服务、加强监管”的要求,推进照护保险政策、经办、信息、标准、待遇、服务“六统一”;加快照护保险服务中心建设,配备服务力量,有序扩大服务对象。健全城乡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进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实现“即征即保、应保尽保”。

6.推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以城乡统筹为导向,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健康稳步发展。在空间布局统筹、体制机制创新等领域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双向融合,形成以城带乡、区域均衡发展的良好格局。推动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公共交通、文化体育、生态环境等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形成政府强化责任、社会积极参与、城乡民众共同发力的良好格局。实现城乡全面融合、互促共进,全区域整体发展效益最大化。

四、重点项目

“十四五”期间,主要从夯实农业基础、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农村改革和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实施海门区“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点项目。

表9:海门区农业农村“十四五”期间重大项目名录

序号

项目

名称

项目类型

建设规模

及内容

预期成效

开工

年份

建成

年份

投资估算

1

海门区域性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

产业项目

新建1个10万立方米的区域性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总占地100亩。

通过建设1个10万立方米的区域性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确保海门蔬果产业的健康发展。

2021年立项开工

2023年竣工

10亿元(资金主要来源社会资本)

2

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项目

产业项目

新建6.2万立方米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

建成20个冷库项目

2021年

2022年

0.68亿元

3

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

载体平台

高质量抓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成以蔬果为主导产业,规划建设13万亩,形成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一二三产融合、辐射带动强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

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夯实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申报基础。

2021年

2023年

省级财政0.5亿元,地方配套0.45亿元。

4

高标准农田项目

基础设施

建设20万亩,土地平整、机耕路、机耕桥、涵洞、泵站、仓库等。

建设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田块。

2021年

2025年

新建按照亩均投资不少于4000元、提档升级亩均投资不少于3000元,总投资6.9亿元。资金来源:中央及南通本级提高标准。

5

种业提升工程

基础设施

农科所建设好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窗口,面积不少于40亩;工厂化育苗基地10亩;建成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基地。实践基地+多功能培训、科普活动室;建设一个基础实验室;建设15亩种质资源圃,80m3低温种子保存库。白山羊研究所新建约1500平方米海门山羊研发大楼和约500平方米的山羊实验楼并配套相应的研发和实验的设施设备;改建防疫沟和防疫围栏各1000米。

农科所每年引进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5个以上;年提供各类瓜蔬种苗不少于250万株;年帮扶培养新型职业农民20人以上;年受理技术咨询不少于50人次;实验室具有种子检验、初步鉴定作物病虫害种类、快速测定土壤养分等能力;资源圃年种植30份以上种质资源;种子库保存各类种质100份以上。白山羊研究所通过建设海门山羊研发大楼和实验楼,加强海门山羊的品种选育和开展海门山羊的研究工作。防疫沟和防疫围栏是羊场生物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提高羊场生物安全防控。

2021年

2025年

0.5亿元

6

农路农桥改造工程

基础设施

农路公路建设150公里,农桥改造120座。

优化农村交通环境,提升交通服务乡村振兴能力。

2021年

2025年(分年度逐步推进)

省补、区补和镇自筹

7

生态河道建设

生态文明

新建县级生态河道9条段,农村生态河道250条。

增强河道引排调蓄能力,改善河道的水质,减少水土流失,实现“河道通畅、水体清澈、岸坡绿化、长效管护”的水生态建设目标。

2021年

2025年

7.68亿元

8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

基础设施

2025年,80%的行政村内自然村治理率达到60%,每个自然村的农户覆盖率达到60%,设施正常运行率达到95%。

按照“全域治理,分片推进,示范先行,系统谋划”的思路,开展全区分散农户生活污水治理,探索建立一套符合我区农村实际、富有成效的系统治理推进体系;形成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分散污水治理模式。示范村力争实施全域治理,基本实现农户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零直排”。改善湖、河水体水质,提升农村水环境,美化人居环境,创造正常的生产、生活环境、保证人民的身心健康。

2021年

2025年

30.29亿元

9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生态文明

建设培育30个特色田园乡村

打造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形成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百姓富、班子强、民风好的特色田园乡村。

2021年

2025年

3亿元

五、规划实施

强化党的领导,注重队伍建设,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典型示范,注重安全生产,严格监督考核,建立健全党委、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机制,科学配置资源,严格责任落实,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顺利实施。

1.强化党的领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严格遵循党的农村工作基本原则,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重要作用,“五级书记”一起抓乡村振兴。各地各部门要把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体化为实事和项目,一张蓝图绘到底。发挥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抓总功能,强化部门协作。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建立健全制度保障,分解落实任务,把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工作业绩纳入各级各部门的考核指标,加大督查考核,落实激励措施,确保责任到位。

2.打造过硬队伍。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作为基本要求,健全“三农”工作队伍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机制,建设政治强、本领硬、作风实的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队伍。加强镇村级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提高镇村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加大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的力度。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稳定保障制度,建立正常增长机制。落实村干部基本报酬,保障正常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

3.加大政策扶持。充分发挥政策惠农增收效应,强化惠农政策监督落实,确保惠农政策全覆盖。在发展生态农业、品牌农业、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流通市场、农业服务体系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以财政扶持资金为导向,各种农业经营主体为主导,银行信贷资金及投融资为依托,财政支出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重点投向农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和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引导扶持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建设。落实好设施农用地、涉农项目税收、农业生产电价等国家有关政策,优先提供农产品加工区项目和大型物流类项目用地,并享受工业企业招商引资同等优惠政策。强化领导干部目标责任制,加强对农业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与整改,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

4.加强典型示范。科学把握全区乡村发展区域差异,开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试点示范,深入推进海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县建设,及时总结推广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和生动实践。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建设行动,着力推动乡村振兴示范建设,把海门打造成全国、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

5.注重安全生产。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定期对安全生产工作例行督查,排查安全生产设备和设施隐患,加大力度治理违法、违规行为。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第一责任人责任,坚持依法生产经营,加强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配备,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持续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严格落实全员岗位责任,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严格责任制考核奖惩;严格落实安全防控责任,加强各类危险源安全管理,以及危险作业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基础管理责任,认真执行安全生产“三同时”制度,加强职工安全防护管理,加强外包等业务安全管理,提升农业智能生产水平;严格落实应急处置责任,强化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严格事故报告和应急处置,强化举一反三整改落实。加强农业生产的保险,提高保险的深度和密度,确保生命财产安全。

6.严格监测考核。以年度为单位制定考核实施方案,明确考核指标、评议评分细则等,采取工作实绩考评评分、日常监督和加减分项等定量测算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各区镇、部门在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推进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实绩进行考核和确定等次。相关结果在全区范围内进行通报,并与评先评优等挂钩,同时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参考。

解读:《南通市海门区“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

图解:《南通市海门区“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

海政办发〔2022〕13号.doc

解读:点击查看

图解: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