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海门工业园区管委会,各区、镇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各垂直管理部门(单位):
《海门市“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已经十六届市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海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1月16日
海门市“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海门率先建成创新之城、率先融入苏南发展、争当南通发展“领头雁”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对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作用。根据《南通市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纲要》和《海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站在新起点把握科技创新新形势
(一)发展基础
海门东揽黄海,南依长江,与上海隔江相望,素有“金三角上小浦东”之称,是全国第一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全国首批科技进步示范市,全国首批实施知识产权强市工程试点市,苏中地区首家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十二五”以来,海门坚持“创新驱动”战略,以“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为中心任务,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更加凸显,在南通创新版图中的位势进一步提升,为“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科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十二五”期间,实现连续七年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的突出成绩,建成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获批省创业型城市和创新型试点城市。经济总量稳步攀升。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915亿元,为“十一五”末的1.8倍。综合实力列第十五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22位,比“十一五”期末前移9位,继续名列苏中苏北第一。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长。财政科技投入从1.28亿元增至2.57亿元,实现五年翻一番;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50%,比“十一五”末提高0.6个百分点。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十二五”期末PCT专利申请量达101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3.41件。
2.产业技术水平大幅提高
“十二五”期间,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装备制造产业园、建筑新材料产业园、复旦复华高新区等特色园区加快培育壮大,中国能源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以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海工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及节能环保产业为重点的“两新”产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三次产业比由“十一五”期末的7.4:60.4:32.2优化为5.7:51.5:42.8。高新技术产业优势明显。2015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92.0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47.1%,较“十一五”期末提高9.2个百分点。重大项目实施增势强劲。中国能源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以招商局重工、海宝工业园等百亿级项目为代表,“十二五”期间共实施亿元以上项目260个,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60亿元,分别是“十一五”的2.9倍和2.1倍。
3.创新型企业群体不断壮大
“十二五”期间,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科技型企业加速成长。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二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由24家跃升至92家。研发机构建设扎实推进。全市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20家增加到38家,新建省级研究生工作站21家、省级院士工作站4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自主创新成果显著增加。“十二五”以来。累计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500项,获上级资金扶持8000余万元。
4.高端创新资源加速汇聚
“十二五”期间,围绕产业链积极部署创新链,加速汇集各类创新资源。产学研合作深入推进。组织开展“走遍985,巡防211”活动,引导相关园区、企业与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东华大学等30多所高校院所密集对接,“十二五”期间共达成校企和校地合作协议400项。高端创新载体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海门国际技术创新谷揭牌,首批8家境内外研发机构入驻,临江生物医药科创园被认定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海门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香港浸会大学海门科技研究院、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海门分院投入运行。高层次人才加速汇集。实施“东洲英才”引进计划、“创业海门523”人才计划,累计引进培育国家、省级各类人才计划专家超过120名,各类人才总数达到21.5万人。
5.创新服务环境持续优化
“十二五”期间,深入落实《betway必威体育推进科技创新工程的若干政策》、《betway必威体育组织实施“企业聚才”工程的意见》、《betway必威体育进一步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betway必威体育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意见》等科技、人才、产业政策,不断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集聚高端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支持。懂科技、会招商,懂人才、会服务的队伍逐步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宽容失败的氛围不断提升,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热土。
(二)面临形势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推进,美国再工业化、德国工业4.0及欧洲工业复兴战略方兴未艾,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强化创新战略部署,全球创新竞争进一步加剧。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省委省政府应势提出以“三步走”的时序,力争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十三五”时期,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既面临着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全市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率先建成并向更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发展,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提供强力支撑。率先融入苏南发展,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步伐。打造长三角影响力大的创新成果转化集聚区、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提供强大保障。同时,全市实现经济综合实力的全面跨越、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城市格局的全面转变、民生事业的有力改善,必将为科技创新的加速突破提供坚实基础。
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全市创新驱动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的攻坚阶段,与苏南地区和先进县市(区)相比,科技创新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创新动力有待增强,突出表现在创新投入强度不高和结构不尽合理。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突出表现在企业创新产出质量不高和产业发展层级偏低。创新资源有待优化,突出体现在高层次创新人才不足和创新创业载体平台低端、分散。创新体制机制有待突破,突出表现在创新体系不够健全和创新环境有待优化。
二、立足新目标谋划科技创新新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江苏工作的最新指示为根本遵循,坚持“创新、开放、协同、绿色、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等国家战略在南通交汇叠加的战略机遇,积极参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战略,以促进产业中高端迈进和经济转型升级为主线,两聚一高,以紧密对接上海作为集聚创新资源的重要途径,以深化改革谋动力、科技创业谋活力、开放创新谋效率,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着力构筑高效区域创新体系、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成更高水平创新型城市,为争当“新南通”建设领头雁提供科技支撑,谱写好“强富美高”新海门建设的科技篇章。
(二)发展理念
坚持市场主导,突出服务创新。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增强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内生动力。打破束缚创新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市场集聚创新要素、配置创新资源的新机制,促进创新要素按经济发展规律自由流动,不断拓展市场配置资源的广度和深度,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
坚持创新驱动,突出高端引领。将技术创新的落脚点放到产业发展上。紧紧围绕产业发展战略需求,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打造高水平科研机构、建设高效科技服务体系、培育高能创新型企业集群,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引领发展、优势主导产业提质增效、制造业中高端迈进、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现代农业提速发展。
坚持主动对接,突出开放合作。把握开放创新新机遇,突破科技创新壁垒,以更广阔视野谋划和推动全市自主创新,积极承接上海创新资源转移与创新成果转化,进一步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构建开放创新机制,拓宽国际国内创新资源利用渠道,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创造积极主动的国际合作新局面。
坚持绿色发展,突出生态优先。妥善处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的关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产业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培育创新创业文化,构建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和谐生态。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主要创新指标在全省位次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明显增强,产业技术水平在全省“领跑、并跑、跟跑”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科技创新生态显著改善,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质效提升中的作用大幅提升,长三角影响力大的创新成果转化集聚区、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基本建成,现代产业高效融合、创新要素高效配置、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创新价值高效体现的更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初具雏形。具体体现为“四个迈上新台阶”。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科技投入力度持续加大,科技产出取得新突破。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8%,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5件以上。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迈上新台阶。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明显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型企业集群初具规模。到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00家。
产业发展质量效益迈上新台阶。科技对产业发展引领支撑作用不断提升。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5%。
创新创业生态构建迈上新台阶。到2020年,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与载体达10个,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创业园区2家。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机制更加健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全社会基本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激励创业、宽容失败的价值导向和社会氛围。
三、
按照新要求部署科技创新新任务
(一)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建设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
统筹协调区域创新工作,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引领,创新型园区为支撑,创新型区镇为广泛基础,特色创新服务平台为节点,推动创新要素合理流动、高效组合,加快形成一体化创新发展格局,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1.着力建设省级高新区
以临江新区、海门高新区为发展重点,加快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步伐,立足自主创新核心区、转变发展先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区和科学发展示范区的高新区发展定位,不断完善技术研发、产学研合作、科技服务等功能平台体系,重点打造集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培育为一体的创新核心区。突出专业化、特色化、集约化的要求,遴选优势大、潜力足、空间广的产业重点发展,打造“一区一战略”产业。
2.着力推进区镇创新发展
重点围绕新能源材料、智能制造和海工装备等特色优势产业,全面推进创新型区镇建设,到2020年建成省级创新型区镇3个。引导区镇依托各自优势和禀赋基础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区镇在科技与经典产业、文化、旅游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按照“一区一策、一镇一略”的思路,坚持“一区一特色、一园一专业”的发展方向,围绕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突出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特色鲜明的要求,推进海门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海门高端输变电装备科技产业园、海门海工装备科技产业园等各类科技园区创新发展、提质增效。
3.着力打造创新创业平台
围绕专业化、特色化、市场化、规模化方向,实施创业海门行动计划,推进各类科创平台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或管理运营创业园、创业街、创业社区、创客空间等创客孵化型、专业服务型、投资促进型、培训辅导型、媒体延伸型等新型众创载体。支持把存量的旧厂房等资源打造成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新空间,构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新链条,全力打造全省有影响力的“创新集聚区”和“创客栖息地”。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综合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加快打造涵盖科技项目库、科技企业库、企业需求库、科技成果库等内容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文化创意、技术转移、科技咨询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立集科技咨询机构、投资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机构、技术交易机构、产权交易市场等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服务集聚区。推动大型仪器、科技文献、科技数据等共建共享,为创新发展提供科学化、标准化、便利化的公共服务。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完善创新型企业培育机制,建立覆盖企业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政策扶持体系,促进形成较大规模数量的具有核心技术和综合竞争力的高水平创新型企业集群,大力推进研发机构建设,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完善技术研发支撑体系,推进落实各类科技创新政策
1.打造创新型企业集群
大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建立和完善创新型企业培育体系和工作机制,集成科技资源,按类别分阶段提供差别化支持,通过“靶向”精准政策扶持引导,形成合理的梯级晋升机制,调动企业创新争优的积极性,推动具有持续创新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断涌现,打造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做大作强,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鼓励企业建设国家级高水平研发机构,积极介入国际研发分工,跨国并购研发机构、高技术企业或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实现引领行业发展。支持成长期企业提质升级,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研发项目、研发中心、研发人才(团队)、创新体制机制上有所突破,实现跨越发展,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支持初创期企业加快成长,加大普惠性政策支持,鼓励初创期中小微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研发活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专业化服务机构和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一批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具备自主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
2.纵深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机制为保障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实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优势叠加”,产业链、资金链、技术创新链“多重融合”,打造合作共赢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进一步强化与知名高校、大院大所的合作力度,推进产学研产业协同创新基地、产学研合作新型研发机构和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形成以产业为导向的跨区域、跨行业的协同创新网络。精心组织“985高校巡访”和“海门科技人才节”等重大活动,同时收集并经常发布供需信息,构造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深化“百博进百企”和“科技创新券”试点,探索“互联网+产学研”的新途径、新模式,引导betway必威体育创新资源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形成组织健全、结构互补、功能协调的产学研合作体系。
3.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支持新兴产业、优势产业领域企业建设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具有较强创新实力的企业集团与高校院所联合建设企业研究院。集聚各级各类资金,积极引导加大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力度,鼓励市级以上研发机构进一步加大高层次研发人才、研发团队等创新资源的招引力度,鼓励企业开展研发管理体系贯标、知识产权贯标,努力实现企业研发机构自身建设水平和支撑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双提升”。培育扶持新生研发机构,引进吸纳国内外有实力的科研机构落户或建立分支机构,推动和支持招商引资企业在当地建设研发机构。力争到2020年,规模以上科技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大幅提升,骨干企业在相关技术标准领域的“话语权”有明显提高。
(三)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中高端迈进
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对接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研究部署,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全面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支撑产业中高端迈进。
1.加快推进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
加快推进海门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面向海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中小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切实加强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机构的全方位、深层次对接合作,争取来海共建科创平台。市产业技术研究院要以科技种子孵化为目标,建成面向全市开放公共科技服务的“育苗工厂”,切实担负起与共性技术相关的研发和服务、组织和协调、战略研究和规划、政府决策咨询、技术转移和扩散等功能,踢好从技术到产品的“临门一脚”,全力打造产业技术升级的“推进器”,吸引各类创新资源的“强磁场”、重大创新成果的“策源地”。
2.运用新技术提升产业发展质效
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无缝衔接,以技术创新孵化和培育新兴产业。鼓励和支持在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业、服务外包等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能级提升。加强电子信息、现代家纺、轻工建材等优势传统产业领域技术研发和升级,大力运用新技术和新模式,着力发展四新经济,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整体效益。落实“中国制造2025”海门实施纲要,突破智能制造核心关键技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打造工业4.0海门版本。
3.运用“互联网+”助推技术创新
大力推动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与各行各业相结合,运用“互联网+”创新要素整合与共享,促进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切实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不断创造商业新模式、催生产业新形态。推进互联网向科技创新各领域渗透,发展网络协同研发、创新众包服务等创新型科技研发模式。
(四)构筑创新型人才高地,夯实创新发展根基
坚持把人才作为创新驱动的第一资源,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集聚制度和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创业优越生态,营造更加公平有效的创业环境及创新氛围,着力激发创新主体、创业人才的动力、活力和能力,形成梯度协调、活力迸发的金字塔式科技人才结构,努力开创群贤毕至、人才辈出、以才兴业的生动局面。
1.打造创新型人才梯队
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进和培养。在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产业领域引进集聚一批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引进和培养。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以战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一支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加强重点领域紧缺专业性人才引进和培养。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在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创业投资、金融、法律、财务、工业设计、知识产权、管理咨询、专业培训、猎头等领域聚集、培育一批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和服务团队。加强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培育。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队伍。到2020年,力争引进国家“”等国内外顶尖人才50人,重点培育300名科技企业家,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000人。
2.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拓展科技创业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引进渠道,大力实施“东洲英才”引进计划、“创业海门523”人才计划,积极参与实施国家“”、省“双创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发挥好“科技镇长团”重要作用。推进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园和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载体平台建设,吸引betway必威体育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海创新创业。积极推进人才与资本的深度融合和精准对接,鼓励企业采取技术入股、合作经营等方式与专家学者、创业团队开展科技合作。逐步向中介组织转移人才项目评审权,探索人力资源参与收入分配的机制,使一流人才享受一流待遇、一流贡献得到一流回报。
3.营造良好用才环境
健全人才评价制度。充分发挥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建立健全以能力、业绩为主,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科技人才评价、激励制度。切实优化人才服务体系。根据人才发展的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积极推行响应式服务、全过程服务、人性化服务,促进人才、产业、资本、信息等要素充分互动,帮助人才尽快实现价值,增强人才在海门的归属感、成就感。积极整合市场化资源,进一步完善包含金融、法律、知识产权咨询、学术服务等在内的优质服务体系,切实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完善人才荣誉制度,弘扬创新创业精神,不断浓厚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社会氛围,努力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创业创新环境。
(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推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在更高起点向纵深发展,着力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机制、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上有所突破,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1.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
以打造长三角影响力大的创新成果转化集聚区为契机,创新科技成果管理制度与管理方式,探索高层次人才科技成果、股权转让奖励办法。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研发人员创新积极性,充分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分配导向。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考核评价导向机制,将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技术合同成交额作为对高校、院所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推动技术类无形资产交易,培育壮大技术类无形资产基础交易平台,建设发展规范活跃的技术交易市场,完善区域性资本市场价值服务链。改革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式,政府采用“后补助”和间接投入等方式给予支持,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资金分配、成果评价的机制。到2020年,全市引进高层次科研院所10家,促成3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500项。
2.健全知识产权运用和转化机制
全面推进产业导航创新发展行动。完善知识产权导航产业创新发展工作体系,建立产业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评议机制,研究制定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企业专利“消零”,培育“专利强企”试点示范企业,积极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专利密集型、商标密集型、版权密集型产业。重点支持新兴产业领域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拥有发明专利、PCT专利、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等核心知识产权的比重。以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为重点,推动成立特色优势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创新和跨越。推动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吸引国内外应用前景广、市场价值大的知识产权成果来海门转化实施,加大重大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的扶持力度,促进知识产权产业化。到2020年,形成“点(企业)、线(区域)、面(示范城市)”结合,递进支撑,上下联动,区域共建,协同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的新格局,全市培育专利密集型产业10个,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0家,PCT专利申请总量达到500件。
3.完善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
建立科技与金融有效对接机制,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创新发展的良性互动局面。扩大“苏科贷”、“科贷通”、“海创券”覆盖范围。发挥产业引导基金的优势,积极引进品牌创业投资机构和公司。创新融资方式,探索产业基金、股权众筹、PPP等融资路径,加大引入社会资本的力度,提升创业内生动力和资本运作实力。探索建设科技创新创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加大对科技创业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快发展科技支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科技保险支公司、科技担保公司等新型科技金融组织,发展以“首投”为重点的创业投资、以“首贷”为重点的科技信贷、以“首保”为重点的科技保险,促进投、贷、保深度融合。创新科技金融服务和产品,鼓励发展股权众筹、普惠金融、小微银行等创业金融服务方式,发展融资租赁等新型金融服务业。设立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基金,重点支持企业转化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实施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鼓励科技型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到2020年,服务企业超百家,科技贷款规模超十亿。
(六)加强民生领域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惠民富民
把科技惠及民生放在科技创新的重要地位,加快社会发展领域先进技术的集成应用,推进智慧民生重点工程,显著提升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生态和人居环境及生活品质,让百姓betway必威体育享受科技创新带来的成果。
1.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按照安全高效绿色发展新要求,用工业的方式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产业拓展、结构调优、产品增值、品牌升级。围绕产业链延伸、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设施装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素质、农业科技支撑、为农服务能力等六大重点,扎实推进农业、水利、海洋渔业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加快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大力发展种源产业、粮食产业、特粮特经产业、蔬菜园艺产业、海门山羊产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农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特色产业,切实抓好高标准农田、畜禽健康养殖、“菜篮子”工程基地、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推动南极磷虾等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切实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力度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打造一支农村电商队伍,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全力打造一批具有生态、绿色、休闲和美丽新农村建设理念的现代农业高科技园区。运用互联网手段改造提升农业,建设沿江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区、海门港海产品国际交易区等电商产业功能区域,打造海门山羊肉、万年香沙芋艿、海门香芋、大红袍赤豆、大青皮蚕豆、海蜜甜瓜、海门猕猴桃、长江紫蟹、海门元麦、海永花卉等农产品电商领军品牌。
2.加强民生科技应用
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积极推进科技惠民,在教育、城乡规划建设、城市交通、医疗卫生和人口健康、节能减排与生态环境、公共安全、食品安全、应急管理、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等领域,加快科技成果的综合集成、示范应用和推广普及。大力发展“互联网+”民生,加快增值性、公益性开发和创新应用,支持发展智慧旅游、智慧健康、智慧养老、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积极发展区域化线上线下结合,为百姓提供便捷实惠的服务。围绕智慧生活、平安生活、低碳生活等重点,探索建设一批创新型社区,积极推动互联网+、节能减排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在社区管理中应用,构建低碳、智能、知识型社区,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社区管理水平。
3.加快特色小镇建设
以特色小镇建设为契机,围绕“宜业、宜居、宜游”并重的发展思路,依托现有特色产业集聚,优化提升各类载体,将特色小镇打造成为产、镇、人三者有机融合的众创社区。让创业生态与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和谐互动,让小镇和产业、人才共生交融。到2020年底,打造以健康产业链、养老产业链和文创创业链为支柱的智慧产业集群,带动高端装备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智慧化营销旅游产业共同发展的智慧产业集群。
4.支撑生态海门建设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实施美丽乡村综合示范工程。强化生态科技,在污水深度处理、大气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防治、土壤污染修复、固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药化肥污染防治、环保新材料研发、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上开展应用示范工程。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支持开发绿色产品、发展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壮大绿色企业、强化绿色监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广以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为主要内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从源头减少能源资源消耗与废物产生,大幅提升经济绿色化程度。
四、依据新方向布局产业发展新重点
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需求牵引、重点跨越”的原则,立足海门科技与产业发展基础,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巩固壮大电子信息、现代家纺、轻工建材三大优势产业,加快提升服务业高端化、建筑业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全力打造升级版经济格局。
(一)壮大新兴产业
1.先进装备制造
坚持集群化发展思路,以总装及核心零部件为重点,全面提升品牌竞争优势,培育壮大优势企业,打造完整产业链条。支持南通振康机电、金坤机械等重点企业研发生产RV减速机、工业机器人、码垛机器人产业,打造机器人产业园。支持海门高新区围绕3D打印上下游产业打造3D打印产业园。支持冠东模塑、康奈可(海门)车用空调、龙洲汽配、海林橡塑、亿双精密仪器等重点企业研发生产车灯天窗、压缩机、发动机零部件、车灯密封件等产品;支持金轮科创以纺织器材、特种钢丝及其制品为重点,全力打造全球梳理行业领先的研发、生产基地;支持森达装饰研发生产高档不锈钢抗指纹镜面板、蚀刻板等装饰板;支持海真真空、威士真空等重点企业生产往复式、水环式、旋片式等系列真空泵;鼓励正大电子、威尔精密、德新标准件等企业做大企业规模,生产高档标准件产品。
2.生物医药
以“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为方向,依托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江新区、海门高新区、三厂工业园区,积极承接上海和苏南等地的产业转移和创新成果,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新产品,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式发展。重点支持现代制药、巴塞利亚药业、慧聚药业、晨牌药业、万高药业等企业发展针对重大疾病的原料、成药、制剂等产品的研发生产,着力实现生物3D打印、诱导多能干细胞等新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加快海洋药物与生物活性分子的研究与开发,推动海洋药物及保健品在治疗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和抗艾滋病、衰老等方面的产业化进程。支持服务外包企业由服务外包向直接生产制造拓展。
3.新材料
以高性能、广覆盖为重点,以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江新区、三厂工业园区为重要载体,通过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推动新材料产业向高性能化、高功能化、高智能化、复合化及环境化的方向发展,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加强颠覆性技术的前瞻布局和技术储备,重点研发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生物基材料等战略前沿材料。支持中兴特钢、恒秀铝热发展高性能特种钢材、增材制造(3D打印)、新型合金材料;支持宝钢精密钢丝发展高品特种钢丝;支持回力集团、森达装饰发展合成材料、膜材料等新型材料;支持南通三建的低能耗绿色建筑墙体材料;支持当升科技、容汇通用锂业发展锂电池等新材料。
(二)巩固优势产业
1.电子信息
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延伸产业链条。支持通光集团、斯特雷特光纤等企业重点发展特种光纤光缆、超大尺寸光纤预制棒及配套材料和光电器件等光通信产品。加快下一代互联网设备、高端网络服务器和安全产品、智能家居、智慧家电、车载终端、全闪存阵列、文物保护装备等开发和应用。重点发展大面积宽带隙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大功率LED芯片及其封装模块,大尺寸晶体等集成电路的全套关键材料。积极引进高端服务器、大容量存储、新型路由交换、新型智能终端、新一代基站、网络安全等设备企业。
2.现代家纺
以高技术化、高端化、多元化、生态化为发展方向,加强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纺织丝绸技术研究所、江苏省功能性纺织新材料多元复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等的交流与合作,大力推进之和时尚产业园建设。支持华润大生、通海染整、维柏思特衬布等企业重点提升发展纯棉超柔软、舒适性织物等各类高档面料生产、印染加工水平。支持凯盛家纺、美罗家纺、明超家纺等企业开发生产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文化底蕴的高品质配套化家纺面料及产品,打造新文化思维、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集合于一体的拳头产品。加快实现与互联网的高度融合,打造国内外一流的家纺电子商务平台和行业权威的数据采集、信息发布、品牌展示、创意研发中心。以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改革为契机,全力打造集聚全国、面向世界的家纺制造贸易基地和家居用品采购中心,加快建设全球性商贸城。
3.轻工建材
加强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支持江苏铁锚电动工具等企业发展电子调速和控速电动工具,开发大功率、低噪音、高效率、节能型产品。支持金呢集团进行高档造纸聚酯成形网和干网的技术研究和生产。鼓励发展独具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文化创意产业,挖掘和提升麒麟红木雕刻等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水产品深加工,开发速冻、即食、调味等功能性水产品及净品,扩大贝类、藻类的加工能力及品种。支持泰森食品、常海食品、冠东食品、海创农产品、中宝食品等食品添加剂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支持海螺水泥、上海建工、佳铝实业、泰山石膏等重点建筑材料企业的发展。
(三)协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围绕“三大新兴产业,三大优势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先进制造业的强力推进提供强大配套。
1.现代物流
加快推进江海港物流园区、叠石桥国际物流园区、海门港国际物流园区建设。鼓励大型制造企业整合剥离内部物流业务,扩大物流外包需求。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构建由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节点构成的物流网络体系,实现运输、装卸、保管、流通、加工、配送等各环节的信息共享。推进崇海通道、北沿江高铁、三洋铁路等重点工程筹建,抓好宁启铁路、海启高速、G228三星段、G345东段、叠港公路南段、王川线及出城快速通道、海启高速海门港互通、沿江公路快速通道、宁启高速常乐三厂互通、临永通道、南通二环海门段快速通道等重大交通工程的规划建设,推进宁启铁路海门客货运枢纽建设,构筑立体化、现代化的物流体系。
2.软件和服务外包
以定制化、专业化、分散化的众包和专业化分包为发展方向,支持基础软件、工业嵌入式软件、智能终端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服务平台建设等领域的外包企业发展壮大。重点发展操作系统、数据库、办公套件、虚拟化技术等基础软件,工业、智能政务、科教、金融等行业应用软件,政务、财务、统计、企业管理和个人信息管理软件。加快发展船舶、纺织服装、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的研发设计外包,信息技术、业务流程、知识流程等国际服务外包,互动娱乐、网络游戏、数字动漫等动漫创意外包。
3.融资租赁
积极引导国有平台、金融单位和社会法人发展融资租赁产业,鼓励培育大型混合所有制融资租赁企业,促进融资租赁与主导产业、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发挥融资租赁的资金杠杆优势,迅速做强betway必威体育先进制造业。支持制造业企业采取售后回租的方式,实现资产轻量化经营,运用融资租赁扩大对外出口。鼓励大企业、大集团设立融资租赁公司,根据母体公司供应链,开展设计、生产、销售等一体化服务,推动制造业服务化。
4.工业设计
以打造长三角北翼一流的工业设计中心为目标,发展专业化设计及相关定制、加工服务,鼓励建立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促进工业企业与工业化设计企业合作。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建立设计中心,在市场调研、技术转化、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包装设计等重点环节提高设计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依托叠石桥国际家纺城等平台和振康机械、南回橡胶、卓泰家纺等技术开发水平高、产品设计能力强的民营企业,大力发展海门的工业设计品牌。
五、制定新举措展示创新保障新面貌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市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组织实施本规划,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凝聚全市上下各方智慧和力量推进科技创新。继续实施党政一把手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责任制考核,充分发挥乡镇、园区的组织领导作用,形成立体式的创建格局。加强部门间、部门与企业间的协调配合,做到规划空间布局上相互协调,规划实施时序上相互衔接,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和推进。
(二)加大科技投入
加大财政对创新投入的支持力度,加快创新投入长效机制建设,强化政府对公共科技活动的投入保障,加强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加快建立企业技术研发投入激励机制,积极设立完善创新专项奖励资金,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三)强化政策落实
进一步完善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支持科技创新的有效措施,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政府采购、土地、环保、人才、成果转移转化、企业孵化、技术支撑等优惠政策,支持创新要素集聚、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提档升级。积极落实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着重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大区域性创新载体建设、重点研发平台建设、自主知识产权保护、专项人才奖励等工作。加强对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和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和评估。
(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加强对重大科技成果、典型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型园区、镇、企业的宣传,加大对创新创业者的奖励力度,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加强干部培训轮训,强化党员干部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思维,提高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水平。加强科学普及工作,深入实施全民科技素质行动计划,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提升科普场馆服务效能,完善社区科普服务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五)严格考核监督
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督考核指标,突出关键指标考核,重点开展创新要素投入、创新能力提升、中小企业孵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体制创新、软环境建设等方面的考核和评价。建立健全监督保障工作体系,创新监督检查方式,建立科技工作目标季报和督查制度,定期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督查考核,对工作成效突出的区镇、部门予以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