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way必威体育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区特殊教育学校:
从“有”到“优”,守护“折翼天使”五十载
来源: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2024-12-16 字体:[ ]

在11月底召开的江苏省特殊教育年会上,海门特教学校通过舞蹈、诗朗诵等形式,充分展示了50年来的办学成果。

1974年,在海门圩角河畔,4名特教老师带着10名听障孩子,在一排低矮简陋的平房里,播下了海门特殊教育的种子,点燃了海门特殊教育的星火。从此,一群又一群海门特教人怀着“一切为了特殊孩子”的信念,以张謇“具备普通之学识”“俾能自立谋生”的特殊教育思想为根基,让那些特殊孩子在公平、优质的教育下享受鲜活、美好的人生。

近年来,为让特殊儿童有学上、上好学,有梦想、能圆梦,海门积极推动区域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坚持政府统筹、全面布局、精准施策,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长支持、优质融合的特殊教育发展之路,努力为每一名特殊孩子开启更好未来。

课程研发,授一技之长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这群特殊孩子来说,他们也有梦想、有兴趣、有爱好,希望有一技之长。海门特教学校不断丰富、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积极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培养他们自爱、自信、自立、自强的品格。

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有效路径,从学生成长和现实生活需求的角度重组学科知识,围绕“生活+”的重点,构建以生活教育为中心、以生存教育为根本的课程体系,先后承担7个省级课题、6个市级课题、6个区级课题的研究,多名教师参与教材编辑。

学校还先后建起多个课程基地,既有开心农场、阳光花房、工艺手工室,也有家政室、职业实训室、感统训练室等。依托这些课程基地,孩子们可以自主选择校本课程,如十字绣、尤克里里、美术、架子鼓、创意手工……既锻炼了孩子们的精细化动作,也让他们掌握了一项甚至多项技能。学校多名学生在全国书画大赛中获奖,5名学生在江苏省残疾人运动会中获一等奖,5次蝉联南通市学生纵横码输入比赛团体第一名。

两头延伸,保障学前教育和就业

为解决非义务教育阶段普及水平不高影响特需儿童成长的问题,海门特教学校大力推动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

(上接A1版)在学前教育阶段,与区残联康复中心、社区康复机构联合实施“康教结合”课程,为学前特需儿童提供教育康复服务;在高中阶段,与海门中专、爱心企业加强合作,开设了培智学生职高部,基于培智学生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开设中西面点、绿色种植、茶艺、插花等实用技术课程,帮助特殊学生获得职业技能。

50年来,学校毕业生共计680余名,其中200多名听障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就读,30多人考入北京联合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等高校,毕业后就业率达100%。120多名培智学生毕业后进入超市、社区、工厂,就业率达63%。

普特融合,让特殊孩子享受“普通”

“特殊孩子不应躲藏在家里,也不应只困于特教学校。全社会都应该给予这群孩子关怀、帮助和悦纳。”海门特教学校校长仇中辉说,国家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出台以来,海门特教学校主动响应政策号召、积极创造条件、改变办学模式,开展融合教育,探索出了一条悦纳适宜融合的海门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据介绍,全区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适龄残障儿童占统计在册残障学生总数的85%以上。为有效提高随班就读学生的受教育水平和普校开展特殊学生教育的专业性,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组建了由特教专职教师、残联康复师等群体组成的巡回指导团队,承担全区随班就读学校的指导和检查,普通学校实施融合教育有条不紊。

目前,全区已建成30多家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实现了学前、小学、初中学段融合教育全覆盖,为全区特需学生的合理安置提供了有力保障。

送教上门,让重残孩子重拾信心

2014年,海门特教学校在对全区在册残障儿童信息摸排时发现,还有87名重度和多重残障儿童无法入校就读。“孩子们不能来,那就我们去。”就是这样一句简单纯朴却掷地有声的誓言,为这群孩子重新点燃了生命之光。2015年5月,由特教巡回指导老师、残联康复师、普校资源教师、爱心志愿者组成的“康教上门”团队正式成立,为重度残疾的孩子逐一开展送教上门活动,让海门所有不能正常入学的残障孩子,都能成为特教学校的在籍校外生。

近十年来,400多名教师、康复师、志愿者为178名孩子送教4500余次,累计行程超63万公里。作为巡回指导老师,海门特教学校教师丁佳琦从未缺席过一次送教活动,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中,这群孩子成了她内心的牵挂。“每次看到这群孩子翘首期盼的眼神和令人惊喜的进步,都让我倍感自豪和开心。”丁佳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