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保健,别让养生变伤身——
中老年易陷“极端误区” 青年人热衷“事后补救”
10月13日是世界保健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海门居民的保健现状呈现明显的年龄分化问题:中老年人易走入“极端化”保健误区,年轻人则陷入“一边消耗一边补救”的“朋克养生”怪圈。
“为了防‘三高’,我炒菜只放半勺盐,油只是喷洒一点。”家住青海新村的王中芳告诉记者,她的“健康养生法”源自手机短视频。记者采访发现,为预防慢性病,不少老人彻底告别荤油、红肉,甚至过度限盐,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营养失衡;还有些老人盲目跟风高强度运动,引发关节损伤等问题。区疾控中心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科科员陈小菁说:“中老年人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即可,无需过度苛刻。每天需保证鸡蛋、牛奶等优质蛋白摄入,避免‘存钱不如存肌肉’变成‘盲目忌口丢健康’。”
与中老年人不同,年轻人的养生多停留在“表面”:看了养生文章就跟风买保健品,却改不了喝奶茶、熬夜的习惯;部分人追求“暴汗燃脂”,盲目进行高强度训练,反而导致肌肉拉伤。陈小菁介绍,“朋克养生”是典型的“拆东墙补西墙”,规律作息、健康饮食、运动适量才是养生的核心,要将养生融入日常而非“事后补救”。
走访中,也有部分市民向记者反映,家里的老人常买回来一堆治疗腰腿疼痛、清血管的“特效药”,不仅没用,还堆成了垃圾。陈小菁建议:“中老年人要学会辨别健康知识真伪,对‘根治’‘特效’等表述保持警惕。此外,饮食上做到‘不极端、重均衡’,运动前咨询医生并制定个性化方案。”
目前,我区的社区与医疗机构已形成合力,通过常态化开展健康讲座、家庭医生义诊等活动破解居民的保健误区。同时,全区200多支家庭医生团队通过工作室提供精准服务,助力居民树立科学健康观,真正实现“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