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1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对新冠疫情、能源保供等不确定因素和突发状况的冲击,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机遇,聚力“三个高质量”,实施“五大新工程”,勇当“争当表率、争作示范、走在前列”领跑者,紧扣高质量发展“南通保第一、全省争进位”目标,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厚植发展基础。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0亿元,同比增长9.5%(预计,下同);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9亿元,其中税收收入65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8亿元,增长15%;
——外贸进出口总额290亿元,增长14.4%;
——规上工业应税销售971亿元,增长18%;
——注册外资实际到账3.6亿美元;
——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94万元和3.2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9.5%、11%;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7%;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
——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1.39%,主要污染物减排、空气质量和地表水水质达到省市目标任务。
对照区十七届人大第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14项主要指标有12项达到或超过预期。受宏观经济环境和疫情等因素影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于预期4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下降率距省市要求的目标任务仍有差距,但完成情况好于全市平均水平,实现消红转黄目标。
具体来说,积极应对风险挑战,主要抓了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实业振兴,经济运行稳健向好。
重特大项目支撑有力。着力优化招商布局,大力推进项目建设,成功举办2021中国海门经贸投资洽谈会,先后在南京、上海、深圳等地举办经贸洽谈及投资环境推介活动30余场次,创新性推进生物医药、机器人等产业链招商和科创、外资、楼宇(总部)等主题招商。省市级重大产业项目数、市领导挂钩联系项目数均列全市第一,创历史最好成绩,全年新签约项目116个,总投资超1700亿元,其中超10亿元项目60个,超100亿元项目4个。中天绿色精品钢、工信部机器人产业技术成果转化平台、胜宏多层高密度印制线路板等18个省市级重大项目序时推进,获“南通市项目建设先进单位流动红旗”。先进制造业加速崛起。建立区领导挂钩联系“十个一”工作机制,推动线上线下政企服务联动,规上工业应税销售连续16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预计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35家,应税销售超10亿元工业企业20家,其中超20亿元10家,10亿级工业企业连续两年当年增量和总量均创历史新高。通光集团获评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南通唯一),上海建工获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成立华为(海门)数字经济创新中心,加快推进规上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新增省级智能车间4个、上云企业13家,南通市级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试点示范企业8家。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7213亩,资源集约利用评价系统建设有序推进。现代服务业质态提升。服务业新业态亮点纷呈,主题楼宇、集聚区等载体平台新动能加速释放,预计全年服务业应税销售700亿元,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2%。海新“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化平台”项目入选省“两业融合”服务业重点项目,实现零的突破,益诺思获评省级生产性服务业优秀服务机构(南通唯一),凯盛家纺获评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楼宇(总部)经济加速发展,全年新增纳税超亿元楼宇2幢。建筑产业业态升级。建筑业指标稳中加固,总产值达2100亿元,新增国家优质工程奖2项、中国土木詹天佑奖3项,建成全省绿色建筑示范区。
(二)聚力创新驱动,改革开放再添动能。
科创能力显著增强。全面构建“科创委+科创办+科创投”推进机制,首次实现首席科技官高企全覆盖。预计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6%,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2.7%。净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总数达到257家。新增省级研发机构6家、众创空间4家,新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30项。益诺思入选省研发型企业,实现南通地区零的突破。成立现代医药产业学院,招商局重工入围“2020江苏省百强创新型企业”榜单。创新人才加快集聚。深入实施“东洲英才培养计划”,开展“东洲智荟”项目路演,设立“5·25”海门人才日,以城市名义向人才致敬。新增省“双创人才”17名、“双创团队”2个,入选数连续4年位居南通第一,成为苏中苏北唯一“全省人才发展现代化建设试点地区”。重点改革持续深化。延伸一站式服务至银行网点,建成海门首家企业开办“一站式银行”服务网点,拓宽“随时办、就近办、多点办、快速办”渠道。建成全面覆盖的国家级政务服务标准体系和全省最佳政务大厅,“放管服”改革受到省政府督查激励表彰,发展改革工作获全省先进。获评南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试点,填补乡村治理领域的空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稳步推进,海润、海晟、海鸿三大国有公司产业结构更优化,营收利润创新高。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改革有序推进。开发开放不断扩大。“一带一路”建设平稳推进,完成外经营业额8.3亿美元,服务外包执行额3.96亿美元,预计完成进出口总额290亿元,完成外资到账3.6亿美元。叠石桥家纺市场线上线下成交额1350亿元,建成全国商品交易双循环示范市场、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三)加快城市更新,城乡发展日趋协调。
城市能级加快跃升。坚持组团式、紧凑式发展导向,全面推进“一城两港六组团”和“一核四片区”建设。加快市政路桥建设,海兴路南延等9个项目全部完工通车。海门中心、康佳华东总部等项目加快建设,府南生态绿廊、党史主题公园对外开放,东洲公园完成改造提升,新增城区公园绿地面积66万平方米,市民休闲娱乐的生态文化活力空间进一步拓展。完成德兴苑等7个老旧小区(片区)改造,竣工交付安置房56万平方米,超额完成省定目标。加快城市更新步伐,依法推进江海路两侧、北部新城等地块的房屋征收工作。系统推进既有多层住宅电梯加装,2台电梯已投入使用。重大项目加速落地。南通新机场配套工程启动征拆工作,北沿江高铁工可已批复、初步设计已审待批,海太过江通道工可进入报批阶段、大临开工准备工作同步启动。如通苏湖城际、江海快线、机场快线纳入《长三角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规划》近期实施项目。绕城高速海门段、疏港铁路、洋吕铁路加快建设,通吕运河航道海门段开工建设,小庙洪上延航道、三夹沙南航道通过交工验收并满足5万吨级船舶通航要求,中天一港池码8个五万吨级码头完成交工核验,海螺新材料码头即将开工,海门港新区二港池4个5万吨级通用码头前期研究有序推进。乡村振兴亮点频现。新建高标准农田6.1万亩,省政府在海召开现场会,推广海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区域治水经验。建成新型合作农场75家,入选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在生产机械化、服务创新、合作社质量提升、病虫害绿色防控、冷藏保鲜、农产品出村进城等领域获全国试点示范。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江海叙·又一季”获评省优秀农村公路品牌,建成全省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试点示范区,均为南通唯一,获评省农村物流示范区。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五年行动,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南通唯一),美丽宜居乡村建成率86.3%。
(四)持续改善生态,美丽宜居样板初显。
污染防治持续加力。着力破解“化工围江”难题,关停8家化工企业,沿江一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关停任务全部完成。全力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846个年度大气污染防治项目全部完成,预计全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提升1.1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下降9.3%。按照“区域整治、水岸共治”的原则,着力加强河长制工作,推进水生态修复,14个市考以上断面水质达到考核要求,建成全国节水型社会达标区。生态岸线魅力提升。高标推进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建设,示范段打造走在南通前列,2次承办全市景观带建设现场推进会,《海门区沿江空间布局规划》基本完成,提升改造江堤29.8公里,青龙港生态绿地、东布洲长滩公园初步成型,謇公湖生态绿地一期对外开放,堤顶路基本实现全线贯通。近悦远来成效显著。加快“张謇历史人文记忆轴”建设,张謇故里柳西半街、通东红色革命老区纪念馆、卞之琳艺术馆对外开放,“张謇故里·诗画海门”文旅品牌效益广为彰显,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人次列南通第一。文旅高水平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区文化馆、江海博物馆、官公河文化礼堂获评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师山广场入选省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名单(南通唯一)。
(五)深化为民服务,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出台加快人口集聚实施意见,全面落实稳就业保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超1.2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真金白银推进稳岗就业,降低失业保险费超4000万元,直接拨付稳岗返还补贴1378.9万元,“免申直享”以工代训补贴2810万元,惠及企业近1.4万家。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和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两项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持续深入推进参保扩面,基本社会保险参保率均超98%;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达84%和71%,享受医疗救助待遇超19万人次;深化长期照护保险制度,通过评定享受待遇超7400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5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部完成,预计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82.3%,创历史新高。中高考成绩持续高位走强,“双减”政策全面落实,海门中专获评第四届中国质量提名奖(全省唯一)。顺利通过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现场验收,新增省级课程基地4个、省优质幼儿园3所。中医院新院加快建设,海门中学综合楼、图书馆新馆、大剧院、区为老服务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等一批利民项目交付使用。9家医疗卫生机构建成核酸检测实验室,完成区级核酸检测基地建设,新冠疫苗累计接种193.5万剂次,常住人口首针接种率101%。累计建成城市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0家,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站村(居)全覆盖,接受上门服务的居家老人数达5.3万人。区域治理效能提升。创新推进智慧应用,开发海门社会治理融媒云平台,建成全省首个区级社会治理融媒体中心。持续完善联动指挥体系,深化“大数据+指挥中心+综合执法队伍”改革,执法行政机关“厚植为民情怀、提高执法水平”主题教育扎实开展。深化“法援惠民生”品牌建设,法律援助案例获省司法厅批示肯定。三厂街道中兴村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累计建成省级民主法治村125个。深化平安海门建设,常态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深入推进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积极防范化解非法金融风险,健全社会稳定指数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机制,社会大局保持安全稳定。
总的来看,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外部风险挑战,我区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百强企业实力不强、百亿级龙头企业仍旧空缺,创新发展动力不足,统筹节能降耗和经济社会发展挑战增多,土地、环境等要素制约压力加大,民生领域、社会治理还存在薄弱环节。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海门紧紧围绕省委“六个显著提升”目标任务和“九个方面重点工作”,勇担南通赋予海门“打造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光荣使命的关键之年。展望2022年,从国内看,经济发展主要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从全省看,结构调整、资源供给、提振需求等方面承受着更大压力,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但我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特质没有改变,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从我区看,北沿江高铁、海太过江通道等千载难逢的交通工程即将开建,海门将成为承上海、苏南,启苏中、苏北的“第一要津”。我们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南通实现从“上海北”变成“北上海”的美好愿景提供坚强支撑,为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海门力量。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系统性协调性,立足海门实际,2022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如下: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
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6亿元;
3.工业投资增速18%;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
5.外贸进出口总额300亿元;
6.规上工业应税销售增长30%以上;
7.注册外资实际到账超3.6亿美元;
8.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速度;
9.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2.8%左右;
1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46%;
1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万人;
1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完成省市目标任务;
13.PM2.5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完成省市目标任务;
14.地表水省控断面优于Ⅲ类水质比例完成省市目标任务。
现对2022年主要预期目标作具体说明:
(一)betway必威体育经济发展预期目标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主要考虑,一是体现海门争先进位的拼搏精神,海门预期GDP增速高于南通市1个百分点,为全市做贡献,符合我区“领跑全省高质量、挺进全国二十强”的目标要求。二是支撑可行,在中天等大项目带动下,海门具有较好的经济发展态势,随着产业强链、工业经济倍增、服务业繁荣、营商环境优化等一系列三年行动方案的陆续出台和深入实施,全区高质量发展将迈上新台阶。三是引导社会预期,坚持统筹好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性关系,有力有序应对经济增长压力和外部风险挑战,以高度定力持续推进经济转型、结构调整,所以目标安排不宜过高。
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6亿元。在尽量减小受大项目建设期留抵退税、能耗双控政策实施、减税降费规模扩大等综合影响的同时,抓好重点税源监测,更大力度开展组织税收收入工作,全力做到应收尽收。强化综合治税工作力度,增强区镇协税护税责任意识,提高税收征管效能,督促区镇挖潜税源,加快培植betway必威体育优质的税源经济,增强财税增收后劲。
3.工业投资增速18%。综合考虑能耗双控政策的深入实施和疫情、国内外市场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制造业投资继续保持稳健增长。为此,我们将充分释放多重国家重大战略叠加效应,深入实施重特大工业项目突破工程,支持优质项目投资,推行土地差别化定价。持续优化投资结构,鼓励扩大有效投入,支持企业设备投入和软件投入,推动企业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升级,积极引导扩大民间投资、外商投资。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对稳定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我们将发挥国内市场优势,切实利用好长三角消费大市场,挖掘消费新热点,释放消费潜力。针对消费供给短板,抓紧谋划推动以网红经济、首店经济、夜间经济为代表的新型消费业态,精准开展商业布点规划,积极引入品牌零售企业和高端商业载体,顺应消费加快升级趋势,推动线上消费、新兴消费发展,促进传统消费扩容提质,为支撑消费增长创造betway必威体育有利条件。
5.外贸进出口总额300亿元、注册外资实际到账超3.6亿美元。国外产能正加快恢复,外贸进出口稳增长压力较大,根据省市外贸稳增长要求,安排指标增幅6%,注册外资实际到账目标超3.6亿美元。围绕外贸进出口、实际使用外资稳中提质的目标,我们将坚持双向开放原则,着力推动我区现代建筑、高端纺织、先进装备制造业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形成国内外影响力。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建设,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积极培育发展海外仓。推动外资与我区“12+2”优势产业链融合,重点引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项目,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在我区设立区域性总部和功能型机构,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再投资。
6.规上工业应税销售增长30%以上。坚持把工业经济作为海门发展的关键支柱,以“产业、企业、企业家”三维共振为根本举措,实现三年内工业应税销售和规模工业企业“双倍增”。深度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合作,全面壮大“3+3”产业集群能级,重点培育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合金新材料产业集群,推进12条优势工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继续实施企业培育“领航、引航、护航”计划,开展企业争先晋级评比,新增应税销售超百亿级企业2家,其中500亿级企业力争零的突破。注重企业创新发展,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新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6家。引导企业将技术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力争新增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首台(套)5个。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全年实施“智改数改”规上工业企业50家,力争新增上云企业20家、智能车间10个。高质量开展“张謇式”优秀企业评选活动,强化运行监测,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更优的营商环境。
(二)betway必威体育转型升级预期目标
7.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2.8%左右。围绕“长三角区域性重要创新支点城市”目标定位,更大力度实施“创新海门”行动。策应南通沿江科创带建设,大力培育科创企业,招引科创项目,重点打造謇公湖科教城、东布洲科学城两大创新集聚硬核。完善科技服务专业队伍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继续实施“东洲英才”计划,举办高水平创新创业赛事活动,大力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海工船舶、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急需的各层次人才。
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46%。抢抓国家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的机遇,不断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发展梯队,培育产业链、创新链“链主”企业。提升企业研发机构能级,打造多类型、多层次的创新平台,聚焦产业需求,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领新兴产业发展,支撑优势产业提升,承担国家、省市科技计划。推动与科研院所、高校产学研合作,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奋力打造长三角成果转化首选地。
9.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PM2.5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地表水省控断面优于Ⅲ类水质比例完成省市目标任务。持续推进“美丽海门”建设,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强节能减排指导,强化节能执法、节能监察和审计,大力开展低端低效产能淘汰,实现“双控”及减煤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分布式光伏发电建设,提升新能源利用水平。推进绿色工厂创建,实施绿色制造项目2个以上。严格落实空气质量目标责任制,推进PM2.5与臭氧污染协同治理,通过源头替代和重点行业、工业园区、企业集群综合治理减排,推动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推进固定源、移动源和面源污染治理,实施精细化扬尘管控,强化餐饮油烟监管治理。构建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流域控制单元精细化管理体系,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深化水污染环境治理,全面落实水环境区域生态补偿。
(三)betway必威体育民生改善预期目标
10.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在促进共同富裕、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持续加力,以“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为主要目标,坚持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健全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优化三次分配机制,进一步巩固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提升高标准农田效益,提高村营收入,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1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万人。实施就业质量提升年活动,坚持扩大就业容量与提高就业质量相结合,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招聘会,深度推进劳务协作机制,提高人力资源引进精准度,计划开展招聘活动100场,提供就业岗位3万个。统筹重点人群就业,深入实施创业富民计划,完善创业政策,扩大支持范围。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培训,继续实施企业首席技师工作室以师带徒工作。积极承接长三角优质人力资源溢出,大力培育发展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推动人力资源产业在海集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