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种子“芯片”保卫战——区农科所扎实推进种质资源保护与繁育工作
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业的‘芯片’,是作物种业创新的源头。种质资源对于农业生产和植物育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不仅是作物遗传改良的基础材料,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资源。种质资源是农业科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对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和利用,可以深入研究作物的遗传规律,生长发育机理和抗逆机制,为作物改良遗传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区农科所从2022年起开展海门地区种质资源保护与繁育工作,建立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圃。目前共收集保存了优异种植资源115份,主要包括豆类作物小寒王、牛踏扁、小黄壳、大红袍赤豆、大白皮蚕豆、盘香缸等,叶菜类作物小叶菠菜、海门肉菜、海门小白菜、剥叶生菜、雪里蕻等,瓜类作物十棱瓜、牛腿瓜、甜生瓜等,还有山药、贝母、香芋、海门香沙芋、留兰香、菠萝薄荷等品种。
今年,区农科所对种质资源种植基地进行了升级改造,将基地划分成3个区域,使种质保种与扩繁更具有规划性,对外更具有展示性。今年新收集地方品种2个,对已保存的115个品种中的51个品种进行了种植,观察记录其生长性状并进行了种子扩繁。1月15日,区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对2023-2024年种质资源保护与繁育项目进行了验收。验收组听取并审阅了项目相关资料,一致认为该项目达到了预期目标。
下一步,区农科所将继续强化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工作,持续加强种质资源扩繁基地建设、抓好种子资源繁育圃病虫草害管理,紧紧追踪生育期各个环节,跟踪记载各种质在生育期特征特性,发挥出种质资源圃保存、繁育、展示等功能,助力种业振兴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