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时节,午后的阳光洒在民生河上,河水泛起微微波澜。近日,一场由多部门联动开展的科技化河道巡查行动,在这条河畔悄然拉开帷幕。海门生态环境监测站携手局应急科、法宣科,并配合属地街道,对民生河流域的江滨桥断面和秀山路桥断面,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排口溯源与河道巡查工作。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此次行动的主角换成了两位“科技尖兵”——无人声呐船和无人机。
下午3时左右,监测人员在秀山路桥断面着手进行作业准备。无人声呐船缓缓驶入水中,借助其搭载的高精度声呐系统,开始对河床地形和水下环境展开扫描。这一采用多波束探测技术的设备,能够精准识别水下暗管、潜没排口等隐蔽污染源,有效攻克了以往人工排查难以发现水下排口的难关。与此同时,无人机起飞升空,在空中对河道沿岸进行全面扫描。搭载高清摄像机和多光谱传感器的无人机,能够迅速捕捉岸线异常状况,识别疑似排口位置并标注可疑点位的坐标信息,实时回传至地面控制端。
“传统人工排查要求队员沿着河岸徒步巡查,不仅效率低下,还存在视觉盲区和安全隐患。”海门生态环境监测站仲佳鑫表示,“如今借助无人船和无人机协同作业,达成了对河道水陆空一体化的立体监测,显著提高了排查效率和精准度。”
通过天地协同的科技手段,排查团队在民生河西岸发现并精准定位了两处排口。无人声呐船借助声波成像技术,精准地描绘出排口水下结构的三维图像,清晰呈现管径大小、入河角度等关键参数;无人机则凭借高空视角,全面记录了排口周边的环境特征,为后续溯源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企业周边河道排口监管是水污染防治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流域水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许多环境问题往往源自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排口。”监测站的仲佳鑫在现场说道,“通过定期开展排查检测,我们能够及时发现企业偷排、雨污混排等问题,将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这不仅是对企业环境行为的有效监督,也是对守法企业的公平保护。”近年来,随着环保要求持续提高,部分企业采用隐藏排口、夜间偷排等更为隐蔽的方式排放污染物,给环境监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而科技手段的应用,正是应对这些挑战的有效途径。
排查并非终点,而是监管工作的全新起点。依据此次排查结果,海门生态环境监测站将为两处排口建立电子档案,将其纳入日常监管清单,定期开展水质监测与现场检查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排查所收集的大量数据,还将用于完善民生河水环境模型,为未来的水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长期的数据积累与分析,能够更为精准地把握流域水环境的变化规律,及时察觉异常情况,提前预警水环境风险。
民生河的清水绿岸,关乎着沿岸居民的生活品质以及生态环境的整体健康。海门生态环境监测站将持续发挥技术优势,借助科技手段悉心守护每一条河流,为实现海门天空更湛蓝、河水更清澈的目标贡献力量。